解读爱情,感悟人生——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7
/ 2
    【摘要】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爱情作品的教学实例,探讨了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的几个问题,例如爱情的标准、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责任等,并提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五年制学生如何解读爱情、感悟人生的问题,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爱情;情感;人文教育 
 在笔者所教的五年制语文课程中,有一些涉及到爱情题材的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而必须客观正视和需要进行艺术教学的一个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特点,过去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向视爱情为禁区。面对语文课程中的爱情题材,通常采取一种或回避或扭曲的消极态度。 
  其实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呢?五年制学生的心理生理都逐渐趋向成熟,他们对爱情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对涉及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如果故意回避反而会对学生个性的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解读爱情完全符合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这一时期又恰恰是青春期的学生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他们首次出现性生理、性意识,并对整个心理活动带来重大影响。而目前大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所以与其让他们在爱情问题上朦朦胧胧,还不如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爱情”这一人生交际的最美妙的乐章奏响在课堂。以下结合经典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课堂教学,探讨一下爱情题材作品阅读中的一些问题。 
  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其中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情、诠释情爱的主要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课文中所选的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即是这方面的经典。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更好地领会感悟爱的真谛,深刻地透析社会人生。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罗伯特-彭斯民歌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情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无比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开得新鲜; 
  我爱人象一首美妙的乐曲, 
     奏出动人的和弦。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一种怎样的爱呀!——“直到大海枯干见底”。“到太阳把岩石烧裂”。“直到最后一息“。诗人表现的爱情是何等的执着、坚定和悠长!但又有一丝淡淡的哀婉。 
     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然而此时的诗人是囊中羞涩,无法带给恋人幸福,只能忍痛离去。但还是充满着美好的信念——“再见了,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只是短暂的分离, 
       我一定要回来的,我的爱人, 
       哪怕相隔迢迢万里”。 
  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 
  解读这首诗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或带给我们启示:  1.爱的趋向问题:诗人所歌颂的爱,不是简单的异性相吸、两情相悦,更不是为美色所惑,以貌取人。而是“红红的玫瑰”、“美妙的和弦”,是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体。这就提出了一个所谓“爱情标准”的问题。翻开我国文学中的瑰宝之一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古代中国社会就有“择偶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所爱,甚至托付终身呢?假如你有了所谓的“梦中情人”、“心中偶像”,那么,你的“这一个”是否属于这种“美的统一体”呢?爱情是美妙的、神圣的,是人们心向神往的,那么发生在同学之间的那种传传纸条、表表爱意是否属于真正的爱情呢?显然不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诧异, 你记得也好,更无须欢喜——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五年制同学有爱的萌动、性的冲动,这很正常,但现在最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友谊,班级集体的温暖。因为友谊是爱情的基础,没有友谊的发展也就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但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却是一种痛苦,一种伤害!爱如醇酒,越陈越香。所以应当把真爱埋在心底,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来提取它,那就会更加醇厚。爱情又如“一棵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草莓》)那样香甜无比,沁人心脾。莎士比亚说:“谁把他心中的崇拜到处传播,就等于把他的爱情看作商品。”所以,应当(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4页)珍惜青春时光,发展健康的友谊,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毕业论文网 www.biyeda.com 

  2.爱的态度问题:诗人对爱的态度是以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的:“大海枯干见底”、“太阳把岩石烧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种永恒的坚定的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她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无私的“爱的奉献”。这种坚贞不渝的平凡而伟大的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甚至在当今流行歌坛上也有此类表白:“全世界我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没有你的消息”。这说明人类的这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是共通的,并且是随社会发展而一脉相承的。是崇高还是低下,是伟大还是渺小,是索取还是奉献——“爱情”见分晓。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有的人仅仅为了“索取”而去爱,这种所谓的爱是自私而不足取的。有的人朝秦暮楚,甚至同床异梦,这种所谓的爱也是痛苦而不和谐的。据调查,在五年制同学中也有谈情说爱的。可他们属于“弥补型恋爱”:由于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他们两人形影不离,与集体活动无缘,容易遭到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所以这种所谓的“恋爱关系”难以维系,很快破裂。爱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行使这种爱的权利呢? 
  3.爱的责任问题:诗人为何要与相爱的人分离?为何不与她厮守终身呢?因为他还不具备为他的所爱提供幸福的物质条件。他必须为此尽到自己应该尽的义务,这也就是所谓爱的责任。爱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她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给所爱的人以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五年制学生已经到了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年龄,爱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好感,爱绝不能成为放纵自己的理由。不要轻易许诺,把爱留给最值得爱的人。处于学知识、掌本领的最佳时期之一的青少年,应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到钻研科学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本领上,为以后成就一番事业 
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感情,不要把好感当爱情,不要随便的说喜欢,更不要轻易地说爱,要知道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耽误别人的学业,也是对自己的伤害!没有事业基础难以成就爱情,当自己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以后,爱情悄悄来临或姗姗来迟,这未尝不是美丽的人生。 
  据调查资料显示:由于现代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独生子女的营养增加,使许多青少年躯体发育成熟提前,现代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比过去普遍提前2年左右,呈现性早熟化倾向。而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这种性心理的提前出现和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的矛盾,造成他们在迈入青春发育期后,极容易产生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使他们提前进入了危险的“事故多发期”。由于大量西方生活方式和性产品污染及黄色书刊的不时流入市场,国际网络色情信息的毒化,家长、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教育引导的缺损等多种因素,导致他们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使部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陷入性犯罪。 
  因此,作为人文色彩较强的语文课程和承担该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理应引导五年制学生注意通过作品分析,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使他们接受更为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并最终对他们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