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工作怎样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0
/ 2
会计工作怎样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摘要:实现目标成本问题在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都未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必将影响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一、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困难

  目标成本是对完工产品的要求,它是一个静态指标;实际成本是在产品完工入库之后计算出来的,它是一个实际结果,也是一个静态指标;两者得出的成本差异是静态差异。这时的计算和分析,并不能消除已形成的不利差异,改变已完结的过程状况,所以静态的成本计算和静态的比较,不能保证目标成本实现。要保证实现目标成本,必须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消除不利差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随时计算出过程的动态差异,其次是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而动态差异是根据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相比较得出的,也就必须对生产过程计算出动态实际成本。同时,将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只有这样,二者才能比较,得到动态差异。因此,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在目前,会计理论界还未对动态实际成本与动态目标成本的比较进行研究,如果不解决此问题,动态实际成本的计算和静态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成本就成为保证实现目标成本的一个难题。

  二、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企业能保证生产目标实现,是因为设置了调度人员,调度人员通过建立调度台账和对生产过程实地观察,随时将实际生产进度与目标要求进度相比,就能了解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的差距。从而采取措施并进行协调,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不利差距的影响。汽车司机之所以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是因为装置了里程表,通过里程表,能随时将实际行程与目标要求的行程相比较,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行程状况,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达到目标要求状况。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管是看得见的状况还是看不见的内涵状况,只要能将实际状况与目标要求状况相比较,就能在执行过程中掌握达到目标的状况。将实际状况和目标状况相比较的关键就是比较装置。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比较也是如此。但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会计人员不能像汽车司机那样,只需将实际行驶里程(即实际动态)输入里程表,而目标要求的里程是根据行驶时间和预定车速计算出来的,形成动态目标,然后将目标要求的里程与实际里程相比较,求出二者的差异。而会计需要将动态实际成本和动态目标成本同时输入会计装置。

  根据会计核算的特点,随时掌握实际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不能离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全面反映每一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都是根据资金运动在经济实体中的特点、形态、作用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户。账户既然能对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如原材料、应付账款等)从增加和减少两方面进行反映,那么账户就能对动态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成本进行反映,因为动态目标成本和动态实际成本是成本的两个方面,是同一性质经济内容,它同时也是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的组成部分,所以设置会计科目是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

  三、目标成本的转换

  会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只是观念的产物,不会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也就不会发生会计业务,无法将观念的目标成本输入会计科目,登记账户。然而,当我们把目标成本转换成资金后,就从观念的变成现实的,它将引起经济活动发生,使会计必须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科目,登记账户。它的转换过程如下:

  会计部门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必须按目标成本预算出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所需资金和投入的总费用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产投入的总费用=单位目标成本×总目标生产量生产总资金=单位目标成本×生产批量×生产周期÷投入时间间隔期一年的生产总量不可能一次投入,而是分期分批地投入,形成不断投入,不断产出。通过产出不断地把资金收回,又形成投入所需要的资金。所以生产所需资金要考虑批量、投入间隔期和生产周期。而生产投入总费用,不因分批投入而减少,只与总生产量有关系。例:某企业年度生产总量为10800件,单位产品目标成本10万元,生产周期2个月,每次投入批量300件,投入的间隔期为10天。

  生产总投入费用=10万元×10800件=10.8亿元生产总资金=10万元×300件×60÷10=1.8亿元由此可看出,生产总投入费用不等于生产总资金。生产所需总资金除了与单位目标成本有关系外,还与批量、生产周期、投入间隔期有关系。批量越大生产周期越长所需资金越多;投入间隔期越短,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批量越小,所需资金就越少。

  根据目标成本转化成投入总费用和所需总资金后,它仍然是观念上的,不引起企业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也不会做任何经济业务处理,不能输入会计科目。只有当总的投入费用和所需总资主分解到下属生产单位,并要求下属单位按分解的投入费用和资金进行生产时,必须拨入资金,并按此资金进行控制,这时就发生了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必须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进入随时掌握实现目标状况的会计装置而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增加方;而分解的投入费用,只是对生产所耗资源总量控制的一个指标,只有在下属单位发生资源耗费时,才发生经济业务,进行业务处理,形成生产过程的实际成本。同时减少下拨控制资金,因此,它与拨入资金进入同一会计科目,登记在同一账户内,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四、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动态比较


  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要进行动态比较,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随时计算出生产经营过程的单位产品实际成本,然后与单位产品目标成本比较。然而随时计算怎样确认,是一天、一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计算一次成本?不管隔离多长时间计算一次实际成本;从理论上来说,都有间隔,不是连续地动态成本,只是间隔长短不同而已,这种比较仍然是静态比较,不能随时掌握实际成本实现目标成本的状况。另一条途径是不随时计算出生产经营过程的单位产品实际成本,而是将过程中的实际总成本与目标总成本相比较。由于过程中的实际总成本就是过程的发生额,它是一个动态实际总成本。要使目标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相比较,必须将目标成本转化成动态目标总成本,二者就能比较了。当目标成本转换成资金并输入设置的账户后,要成为控制指令,必须通过产出按目标成本进行内部结算,收回与投入时相等的资金,并与分解下拨的资金记入同一科目的同一方向,形成资金周转与循环,这时的资金周转与循环就是控制指令,它的发生额就是动态目标总成本,动态目标总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就能比较了。当两者一致时,生产过程的实际成本就已达到目标成本状况;当产出收回的资金大于实际发生的总费用时,说明生产过程的实际成本小于目标成本,此时产生的差异是有利差异;当产出收回的资金不能满足生产所需资金时,说明生产需要投入而没有资金。即实际成本大于目标成本,此时产生的差异是不利差异。对于以上三种情况,会计人员都要随时进行分析。分析已变成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对不利差异,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后,一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内外环境对目标成本的干扰;一方面进行协调,组织资金,保证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五、动态目标总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比较的前提条件

  动态目标总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随时进行动态比较,要求产出回收的金额,一定要与投入费用一致。即产出内部结算价格一定是目标成本。只能按目标成本进行结算,不能按市场销售价分解成内部结算价进行结算。只有这样,资金在周转循环中,才能在过程中掌握动态实际总成本实现动态目标总成本的状况,从而衡量最终单位产品实际成本能否实现目标成本。如果以市场售价分解内部结算价进行结算,里面包含了利润,当实际成本大于目标成本而小于结算价格时,不影响资金周转循环;只有实际成本大于结算价时,才影响资金周转循环。因此两者的比较,不是动态目标总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的比较,而是动态模拟市场价总金额与动态实际总成本的比较,计算出的差异不能反映两者吻合的真实情况,因此不能随时掌握动态实际总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的状况。同时也不能将目标成本所有因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给分析带来困难,不能找出有利和不利的真正原因。另外还给考核带来问题。按目标成本进行内部结算,也不影响与市场相联系,因目标成本的确定就是根据市场预测的销量和售价计算出来的,所以目标成本是和环境紧密相连的。

  六、确保目标成本实现的条件

  动态目标总成本与动态实际总成本随时进行比较,虽找出了差距,但这时还不能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只有及时消除不利的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规律性并进行巩固,才能保证本过程最终单位产品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一致或低于目标成本,并为下一过程提出新的目标打下基础,使目标成本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然而不利差距和有利差距都是由内外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引起。要找出不确定的各种因素,必须对动态实际总成本达到动态目标总成本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消除或巩固各种不确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成本实现,并将各个时期的目标成本有机衔接起来。到底怎样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将在专题中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