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的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二、思路点拨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的作文。“触摸”,《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着,抚摸着;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前后一组合,充满了诗性。
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城市,那可能是因为城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那些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在城市里你寻找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潜意识里,这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从城市走向乡村,抑或厌倦了城市的冰冷面孔,在忙碌中迷失后的觉醒,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大。城市或乡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对人类或自我的影响、城市的喧嚣与繁华、静谧的乡村中心灵的栖息地……而这一命题要写出新意,必须对城市精神内涵、乡村文化内涵以及城乡融合等较深层次的内核进行挖掘。见闻、经历、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想象、抒发感情等等都可以。
这道充满诗性的命题考查了综合性很强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
从文体角度来考虑,这个命题似乎写成描述性强一些的抒情散文,更容易得高分。因为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对文采的要求自然也要高一些。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如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那就需要从现实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视点,展开追溯和思索,去思索城市或乡村的文化心理、人生况味等。
三、范文引路
触摸城市
因为求学,我从乡村小镇来到繁华的都市,我感到新奇而又陌生,一切无所适从,一种漂泊的感觉袭上心头。
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是我从电视和其它媒体上了解的城市概念。如今到了城市,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我像一个走失了的孩子,焦灼、慌乱地在高楼林立、车流如水、人来人往中找着回家的方向,找寻着熟悉的面孔,心仿佛被掏空一般,我成了城市的孤儿。
忙碌的学习充实了我的生活,也缓缓地解开了心头的城市情结,我在学习中又找回了自己,找回了那份漂泊的真实感觉。学习能够使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寂和思乡中寻找到一方栖息的港湾,在繁华而又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隅自由的天地。学习将我渐渐的融进了这个让我新奇令我向往又使我无所适从的城市。于是,在学习之余,我心灵的触角也悄然地伸向这个城市。
城市是乡村的童话,乡里人的梦想与希冀飘在城市的上空。难怪爷爷临终前一再叮嘱我要好好读书,以后到省城里找份工作。爷爷一辈子在乡下教书,出门最远就是到县城小镇上赶一趟集。外面的世界令爷爷痴痴神往,但随着年事渐高,爷爷对城市的向往也渐渐地蜕变成人生最美的一个宿愿,在临终前寄托在了我的身上。从此,我的苦读生涯中时隐时现地闪烁着城市的幻影,梦境里也时常响彻着爷爷临终前的嘱咐,这成了我读书的初始动力。如今我正一步步地从乡村走进了县城小镇,再从县城小镇走向都市,走向爷爷一生向往着、梦想着的城市。
走进城市,我仿佛跨越了一道命运的门坎,走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放假回家,我坐的是无人售票车;缺钱用了,就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取钱;遇上节假日,有同学相邀,便去“书吧”泡上半天,感受都市文化的氛围;有时,没事做了,就索性去逛大街、逛商场超市,遇上熟人唠两句,碰着特价商品,就买点日用品。城市仿佛成了人间的天堂,乡里人盼着梦着想着等着的美好宿愿构成了城市独特而又诱人的一道风景。难怪,我每次回到乡下老家,家里人和乡亲们总围着我问这问那,就仅仅因为我在城市读书,对城市的好奇和向往使我在乡亲们的心目中蜕变成了“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