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基本线索: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时期的历史。从资本主义产生到19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以反封建作为核心,属资本主义的童年期。19世纪初期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在该阶段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成为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1857年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历史使命。它使世界第一次连为一气,纵然手段残暴,但从宏观上看毕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大进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垄断为生产组织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现代经济模式终于形成。与经济相适应的是出现了以美、英、法为典型的民主代议制国家,这实际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参见刘宗绪《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历史教学》总字383号)。
2.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是封建社会(或殖民地)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或殖民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制度下的一切桎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完成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它所做的一切。但是,一切腐朽、反动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因而这场革命充满了曲折、艰辛与反复。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充满着蓬勃生机,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3.世界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各有特点,但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通过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战胜旧的封建势力,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英、法等国;通过独立战争,打碎殖民枷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美国;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如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结束四分五裂状态,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德国和意大利。
4.发生在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资产阶级具有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力量,能够去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并以此去领导革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要求。当时的劳动群众主要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农民人数最多,但是农民显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革命中,当资产阶级提出反封建的纲领和土地法时,农民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农民斗争便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手工工场工人不是近代意义的产业工人,他们大多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手工工场工人也还不具备工人阶级的政治特点。尽管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但还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城市平民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群众,包括小业主、小商贩、小作坊主、帮工、学徒、个体工匠等等。他们也深受封建税收的盘剥,在城市中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同农民一样具有自发的反封建性。城市平民很自然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进程的每一关键时刻,广大人民群众都挺身而出,挽救或推动革命。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充分的显示。然而广大城乡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的,有的是在资产阶级的直接发动与领导下进行的。当时人民的范畴,无论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划分,还是以革命与反革命区别,资产阶级都应属人民中的一部分。如果以经济地位划分才有资产阶级与下层劳动群众的区别。
5.在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对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态度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最终结束,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单独进行反封建(或反殖民)斗争。因此主要借助广大工农群众的反封建积极性来达到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目的。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1871年前夕,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后,资本家主要从工人身上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因此,资产阶级一方面继续依靠工农群众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另一方面开始以暴力镇压工人罢工斗争,表明资产阶级开始走向政治反动。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已经完成,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也在全世界确立起来了,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增强。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残酷镇压。1871年法国资产阶级镇压巴黎公社,表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全面反动。
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垄断组织产生,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结果。其直接原因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日益集中,造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实际是一种新出现的经济联合体,一种超大型企业。它的形成毕竟是竞争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也是先进改造落后的过程,有积极意义,比起独家生产确有更大优越性,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的反映,尽管垄断引起了某种停滞和腐朽的趋向,19世纪后30年连续发生了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它也预示了社会生产力还会有更惊人的发展。垄断组织是资本家阶级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垄断组织的发展,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俄、日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重大演变,政党政治越来越在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趋势: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德、俄、日等国封建专制色彩较浓。在帝国主义时代,国家不干涉资本家事务的原则在垄断组织统治加强的条件下已不适用。30年代,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70年代后,西方国家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减弱。
7.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四点:(1)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确立之后,立即显示了其先进性(前提);(2)欧美出现“和平”时期,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也没有出现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政府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环境);(3)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4)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亚非拉的掠夺。在近现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多年间,一次是本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两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某些帝国主义国家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但资本主义世界在整体上却增强了力量,资本主义也继续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
8.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1)发展与腐朽两重趋势,以发展为主。(2)垄断与竞争交替运行和日趋完善。(3)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相辅相成。(4)失衡发展与互相依存同在。(5)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
9.1969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处于新的调整时期;出现了滞胀经济为突出表现的结构性经济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方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也有新的发展,70年代以来另一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事件,是世界经济的重大西洋的两大洋经济的发展,逐渐向重太平洋经济倾斜。90年代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国际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人们正密切注视着它对西方经济和整个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
1.近代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近代伊始,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和封建国家不断地进行侵略和扩张,把亚、非、美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早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葡、西、荷、英、法等国殖民者就先后侵入亚、非、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暴掠夺对象。沙俄则大肆向西伯利亚扩张,触角伸向中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更加强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掠夺,而沙俄则先后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亚、非、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生产遭破坏;因而终断了独立发展的进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和人民陆续展开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列宁指出:“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这些起义也包含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达到巨大规模。在此期间,先后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拉美民族独立革命和亚洲革命风暴。在欧洲也发生了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和奴役的民族大起义和东南欧民族起义。其中,凡是发生在19世纪初期及其以前的民族起义均取得了胜利。这些民族起义有力地打击了殖民侵略者和封建势力,为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第二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促进了以亚洲的觉醒为主要标志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其根源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且把资本输入殖民地半殖民地(20世纪初最显著),结果进一步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妨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培植和加强了封建买办势力。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下层群众纷纷破产,人民普遍处于沉重的灾难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剧烈冲突和战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深受其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反帝斗争加强了。19世纪末,朝鲜、越南、菲律宾、中国、古巴、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和西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不断爆发起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瓜分。参加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和部分贵族甚至国王也参加了运动。在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亚洲人民迅速发动起义,1905~1911年爆发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爆发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发生全国性反英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力量,猛烈地冲击了帝国主义体系。但是,这些革命运动没有真正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也没有完成反帝任务,因而是半途而废,基本失败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比较软弱,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不够强大,封建统治者、买办势力同帝国主义的紧密勾结和联合镇压等原因,导致这些革命运动不能获得成功。但是,亚洲的觉醒促进了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又激励了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斗争,削弱了帝国主义体系,震撼了帝国主义统治基础。
3.现代史第一时期特征(1917~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1918~1923年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而十月革命的影响,赋予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以新纪元的含义。一方面,十月革命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了条件。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党,这就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面目为之一新,使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控制本国市场,参加国家管理,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因此,在一些亚、非、拉美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活动发展了。这样,根据阶级力量对等情况,有些国家,如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成立了自己的政党,而且比较快地掌握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走上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但是大多数殖民地国家,虽然有的也产生了共产党,并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但作为全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还处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和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如1919~1922年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9年埃及“华夫脱”影响下的埃及独立运动等便是这样。1929年爆发了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竭力把危机转嫁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因此,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特别尖锐。在共产国际“七大”反法西斯政策策略推动下,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密切结合,使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持续发展并出现了新的特点——既是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同时期,西班牙也发生了类似革命。
4.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至今):反法西斯的“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为广阔、更加现实的道路,因为帝国主义势力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民族意识增强。而且,亚、非、拉美地区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集中的地区,是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地区,是二战后直接打击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风暴的主要地区。因此,在二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继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推动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仅普遍高涨起来,而且大多数先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仅在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而且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也取得了胜利,前者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后者建立的是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胜利,宣告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相继在亚洲、拉美和非洲最终崩溃了。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协作,开始改变超级大国任意摆布世界命运的状况。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在加剧。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普遍性问题:①摆脱贫困;②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③摆脱霸权影响,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转移。国际共运有高潮也有低潮,呈波浪式前进、曲折的发展,主旋律基本不变。每一次高潮都前进一步,取得高出以往的新成就。但在每一次低潮和高潮之间,运动的中心都有变化。就其过程有以下四次转移:①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②19世纪30年代到1871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二月革命、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等。③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运中心转移到德国。主要事件有: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1869年德国无产阶级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国会选举获得50万张选票12个议席,取得反对“非常法”胜利、1893年议会选举得到178万张选票44个议席。④19世纪末国际共运中心又转移到了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成立、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等。
2.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按其斗争水平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巴黎公社以前,以自发的、暴力手段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刚“取代手工劳动,在生产方面存在着许多旧的痕迹,资本家仍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而在工业革命中刚产生的工人阶级,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误认为机器使用导致贫困,他们以捣毁机器厂房的手段反对资产阶级,摆脱贫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觉悟不断提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斗争矛头也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战斗。巴公社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斗争阶段,“到处都在形成根本上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工人阶级理论、文化素质提高,工人运动更具有理论性、组织性,充分利用合法地位而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到20世纪以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从此以后,各国共产党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并走向胜利。
3.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本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如何认识这种曲折呢?第一,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第三,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第四,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这种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西欧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条件,而独立工人运动只有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因此,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了。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他们亲自参加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固然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但它并未取代其他流派,而只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理论派别”(黄安年观点)。社会主义理论此后又在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等斗争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也纷纷建立,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涌现在国际工人阶级运动的政治舞台上,从事领导各国工人及其政党,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活动,其中著名的有李卜克内西父子、倍倍尔、拉法格、卢森堡、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尤其是列宁,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并创立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为十月革命所证实。以后,斯大林也提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熟所证实。再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红色政权理论,以此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实践中形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5.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全人类打碎资本主义剥削锁链,求得广大劳动群众政治、经济解放的指路明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不是教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个体的历史条件不一样,具有的国情差异,因此必须灵活运用,也就是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地区、本国的具体革命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革命顺利发展并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会出现“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严重危害,乃至失败。
6.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革命,但不是把暴力革命当成唯一的斗争方式。马克思主义同样主张尽量避免直接的流血牺牲,主张采取灵活的、多种多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显示的科学技术的威力,终于使资产阶级看到,效率才是最好的生财之道。因此在西欧和北美,资本家致力于科技改革和提高质量,改变以暴力手段压榨工人的剥削方式,工人的生活状况改善,政治上享有比较充分的公民权,凡此种种,使工人运动演变为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19世纪末,马克思曾热情称赞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的议会道路,还谆谆教导德国党的领导人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领导广大群众去斗争。马克思反对的是过分夸大议会斗争的作用,反对把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绝对化,而完全抛弃暴力革命道路的思潮和作法。
经济是外交的后盾: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在分割世界的斗争中,总是根据相互之间的经济实力来进行。一个历史时期,谁的经济实力强,谁就在争夺世界的斗争中居于主导地位,谁也就获得最多、最大的好处。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经济实力增长,16世纪几乎成为西葡的天下。新兴的荷兰是17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荷兰人不仅垄断了全世界贸易,而且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和扩展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最先完成,英国在19世纪成为了“世界工潮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在争夺世界市场的角逐中也就成为主角。19世纪英国拥有殖民地比其他列强都多,遍布亚洲、非洲、美洲、澳洲和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相对落后,在对外扩张中也就处于服从地位,往往充当英国的“帮凶”角色。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当时还难以同英法抗衡,于是美国便主要在美洲大陆扩张。历史进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德、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野心蓬勃,要求重新瓜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德国要求瓜分“阳光下的地盘”;美国除了在美洲推行“金元”加“大棒”政策外,还走向海外扩张道路,尤其是在侵华问题上有了独立侵华政策;日本作为亚洲强国也挤入了殖民行列,制定了“征韩侵华”政策,并在中国东北排挤俄国;英国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退居第三位。也就开始丧失扩张优势,并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协约。一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美国便大力推行金元外交,企图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全世界,并在华盛顿会议上排挤英、日两国。法国是凡尔赛和约的最大受益国,经济实力增强,凭此在欧洲大陆确立起了霸主地位。希特勒抓到政权后,把德国经济纳入战争轨道,重工业迅速发展,1938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钢产量超过英法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德国疯狂扩充军备,力图统治世界。为了缓和与德国法西斯的矛盾,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1939年9月,希特勒德国全面挑起了二战。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大大膨胀,美国霸权地位确立。60年代后,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与美国的逐渐接近,形成了美苏争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