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活下去的必然理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09
/ 2
  摘要: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的突出表现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很显然,恐惧与行动成了他活下去的必然理由。
    关键词: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犹豫;行动
    一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个精雕细刻的、高尚的人物形象,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他还是莎士比亚所敬仰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着名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这部关于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又最为知名,堪称莎氏的“书中之书”。作品中的“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一句已经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句。莎士比亚用英语中最常见、最简单的动词“to be”, 探讨着一个深奥、难以把握的哲学或者神学问题。古往今来,关于莎氏这部旷世之作以及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的研究评论更是数以千万计,经久不衰。实际上,标志着莎士比亚最高成就的《哈姆莱特》只是一部关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就情节而论,比较简单。但是,正是这样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成就了哈姆莱特的世界名声——世界文学中着名的艺术典型。尤其是莎氏对哈姆莱特性格淋漓尽致、细致入微的刻画更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二
    的确,哈姆莱特算得上世界文学中最着名也最具争议的艺术形象,所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便概括了这个艺术典型的复杂性。在“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段着名的内心独白中,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但是,哈姆莱特为何弃死求生?其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恐惧与行动成了他活下去的必然理由。
    (一) 恐惧
    在“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段着名的内心独白中,哈姆莱特对人之生死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究。他开始以为,如果继续生存下去,就得拿起武器,扫清人间罪恶;如果就此了结,死亡就可以结束一切尘世苦痛,何乐而不为呢?因为这样既可以解脱心灵的创伤,同时又可以了结皮肉之苦。因此,哈姆莱特说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结局。但是,在这种“最终的结算”里,如果死亡如同睡眠那样作起了噩梦,该怎么办呢?一想到这,踌躇满志的哈姆莱特一下子变的忧虑重重起来。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死亡不可名状的恐慌和惧怕。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想“如果死亡无异于睡眠,那么睡眠有时就难免要做噩梦。”这实际上是延长了生命的折磨和苦难 。这样做不但事与愿违,而且是雪上加霜。更可怕的是,在那死亡的睡眠里要做什么样的梦目前又不得而知。因此,一想到这他就踌躇不前,不知如何是好。
    其次,对嗣后的重重顾虑同样凸现了哈姆莱特对生的渴望。他认为,虽然谁也不愿负荷这些重担,拖着疲惫的生命呻吟、流汗。一言以蔽之,谁都不想苟延残喘、姑且偷生。但是,死亡毕竟是一片不可知的地方,凡是到过他的疆土边界的人从未有过生还者。这样,死后的情况又如何?这不能不让人惧怕,同时也使人意志动摇,进而迫使人们不得不忍受目前的灾难,而不愿意奔向另一些尚未人所知的灾难。于是,哈姆莱特的意志动摇了,对生的渴望终于使他变成了一个怕死的懦夫。因此,尽管尘世间充斥着诸如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失恋者的痛苦、法律的拖延、官吏的横暴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丑态,他还是决定在这样的夹缝中坚强地活下去。毕竟,死亡是未知的,他也极有可能像活着一样苦难重重。
    这样,对死亡的恐惧终于迫使优柔寡断的哈姆莱特变得毅然决然起来。于是,在经历了对社会、人生、自我、善恶、正义与腐败、美好与丑恶等的思考后,悲剧主人公的思想在生与死之间的摇摆事实中又回归到生之一极。因此,恐惧成为哈姆莱特活下去的必然理由之一。
    (二)行动
    除了对未知的死亡的无比恐惧之外,另一个令哈姆莱特弃死回生的重要原因是行动。哈姆莱特首先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而非一个简单的复仇主义者。正因为如此,哈姆莱特有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一般的贪生怕死的人。莎士比亚正是将一部简单的复仇悲剧提炼升华成了一出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尖锐矛盾的伟大悲剧,从而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独白的结尾,哈姆莱特颇有几分自责地说,“这样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然的色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曾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样一种考虑之下,渐渐逆流而去,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从这个归结来看,哈姆莱特的独白暗示出他的某种决心:为了既定的目的(比如复仇),,势必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不惜牺牲。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免受“懦夫”之饥。因此,生死本身是不足道的,重要的是行动。而行动就得消除顾虑,也就是要不计生死厉害。这样,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不仅揭示出认得生存与死亡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再现了他矛盾痛苦、十分踌躇的心理状态;同时,这段独白也暗示了这位悲剧主人公已经下定决心要不顾生死去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某种行动中去。

    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放弃要为民除害、为父复仇的计划。虽然一度想到寻死,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所以,死这个念头充其量只是说明他内心的极度痛苦或者苦于找不到复仇之路,此外再无他意。从这个精彩的独白始终以及其表里根本无法窥探出关于悲剧主人公的胆小怕事和想要逃避责任的动机。其实,哈姆莱特自始至终、无时无刻都在盘算如何将轼君窃国罪人克劳迪斯投入地狱。他深知自己为父深渊的道德责任和振救国家的政治责任;王子的全部思想和行动动雄辩地证明了他在分秒必争地为解决这个双重任务而战斗,只是苦于没有找到理想的、恰当的途径而已。48正是由于自身的犹豫不决、郁郁寡欢、思前顾后的性格缺陷和对当时形式审时度势的失误才使得王子的复仇计划一拖再拖,以至于无限期延迟,最终反而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与此同时,这一点正好印证了哈姆莱特的毕生追求,这就是——行动。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复仇、伸冤计划,而且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所以行动是支撑和鼓励他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哈姆莱特在深刻冥思了生死利弊之后终于选择活着,就是由于他有行动的坚强信念。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他始终坚持从神学教义和封建荣誉观点出发,企图将复仇的行动合法化,认为做做这件事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理解,所以,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依然不能果断行动,一再错过了复仇的机会。因此,哈姆莱特在悲剧发生前所魂牵梦绕的唯一追求就是复仇行动。这就是他在关于生死的冥想中突然顿悟出生的欲望的又一重要原由。
    三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段着名的内心独白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华。哈姆莱特在其中以独白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揭露了诸多社会矛盾,冥想了深刻的生命哲学,揭示了可贵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字里行间暗含的“生者尚可以选择死,但死者却永远不可能再选择生”的哲理更是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也许正是基于这般考虑,哈姆莱特才决定在恐惧与行动的双重支撑下活了下去。这段独白不仅本身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佳作,同时也是理解主人公复杂性格的一把钥匙。可以说“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段着名的内心独白是整个《哈姆莱特》的标签,乃至莎士比亚的标签。本文在认真剖析这段独白内涵的基础上,得出了“恐惧与行动:哈姆莱特活下去的必然理由”的论断,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主人公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和对生命本身的重要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赋宁,陶洁等.英语学习指南[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刘念兹,王化学,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洪涛.外国文学作品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胡宗锋.英美文学精要问答及作品赏析[M].西安: 西安出版社,2002.
    [5]刘念兹,王化学,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梁坤.外国文学名着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