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工具理性;人本理念
Abstract:It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guidelines in building a well 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sustainable,humanist and scientific view on development. When these guidelines are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y formulat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humanism which implies the idea of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s well as tha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overcoming the deficiency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enab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better serve man’s all 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nstrumental rationality;humanism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单向度工具理性的误区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赶超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因为是赶超就必须动员全体国民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社会又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社会形态相互影响,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问题是,过分的政治动员,极易产生社会的浮躁心理;利益矛盾与冲突得不到有效协调,则易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由此,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因应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从单纯的政治动员向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转变;从空洞抽象的说教向解释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转变;从简单的“灌输”、居高临下的“你打我通”向双向交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这3个转变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革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浮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人(包括思政工作的领导者)往往只把思政工作作为完成某种经济(业务)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它的终极指向,由此,思政工作日渐趋于功利主义[1]。例如: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少党政干部和政工人员视作“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疏于用先进理论审视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乃至给人以“双重人格”的印象,大大削弱了理论武装的感召力。又如:关心、帮助人时,重物质帮助,轻思想引导,见物不见人。再如: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趋于感官享受,有意无意地消解理想、回避崇高,丧失了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高雅特色;在学生干部培养中,更是用交换代替教育;等等。如何克服思政工作中认知与实践层面的上述积弊,走出传统思政工作中“工具理性”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立场,高扬价值理性的旗帜,超越工具理性的“单向度”。
二、思想政治工作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实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民众解放的运动。因此,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必然是围绕着革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造就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不怕艰难困苦、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产阶级战士。显然,可以理解,为了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使命,革命及其服务于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建国以后,因为我们事实上没能自觉实现从革命逻辑到建设逻辑的转向,继续强调斗争哲学的指导,乃至酿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斥着虚幻的理想、空洞的口号,仍然具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以至成为一种违背人性的极“左”思潮,使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甚至政治工作干部也被普通民众视为“异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时代的主题则由革命转为建设。与之相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实现了从“斗争哲学”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理念的嬗变。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和焦虑心态以及希图在短期内实现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物质诉求,致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将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当作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视思想政治工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忽视其价值导向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进入21世纪,我们拉开了“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帷幕。为达此目标,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可见,“以人为本”是这种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事实上,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是指人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与进步均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如是认为,根源在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即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以期实现自身的价值。由此,不难发现,人是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统一体。人是统一体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人的行为逻辑既有价值理性的成分,也有工具理性的成分。诚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于人的行为当中,但两者却有优先序位之分:价值理性是体,工具理性是用,前者是主导后者的引擎,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动力。过分张扬工具理性,深度抑制价值理性,则易遮蔽并摧残人性,从而导致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因为 “工具理性支配社会的前提一定是工作中主体的消亡”[2]。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物化”与“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则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双重意蕴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尽管我们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诚如前面指出的,人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人作为目的也需要自身作为手段来完成。因此,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自然也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3]:第一层含义是以人的价值为根本,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层含义是以人为根本的依靠力量,注重人的工具性,表现出来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就第一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理念,因而,“达人”与“为人”便成为了其本质诉求,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第二层含义而言,由于其本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的理念,因而,“用人”与“依人”便成为了其侧重方面,反映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则要求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就第二层含义来看,当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引导的基本原则,强化对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塑造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使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2)在利益多元化以及社会诸单元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理顺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上下功夫;(3)因为发展既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以根本任务与第一要务为轴心,致力于公民积极性的调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激发。
由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理论上是体用关系,加之,为了改变以往把工具理性当作唯一向度而造成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应当着重在第一层含义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就第一层含义来说,当前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关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总是受制于自己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助于人们加强对自我、对他人、对外物非对象化的、境域化的理解,那么,我们相信人们必将改变以操控、算计等功利方式看待世界的态度,真正领会人与人的共生在世、人与物的情景统一、人与自我的诗化和谐,从而实现人生纵向而非横向的超越。(2)关注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性的道德境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克服以往把道德当作外在于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应该在平等交往的和谐关系中让工作对象体验道德情感的油然发生。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以规训人的方式从外在植入某种道德,而应该营造我们所追求的道德氛围。(3)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说到底,生命的存在不需要生命以外的虚幻理由。人类生命的历程从本质上说,正是人类意义的发生过程,而意义并非仅指某种功利的价值,相反,意义是建立在生命高尚情操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万水千山总关情”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意味着生命本身不可承受之轻或重。(4)毫无疑问,在社会节奏加快,不确定性增加的今天,化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完善其人格,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人的行为问题说到底是人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不首先解决对象的心理问题,那么,无论技巧多么娴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落空。
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推进的四点设想
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并立足我国特定的国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与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论为理论基石,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根基;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抽象的个体本位论;用唯物史观驱逐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唯心史观,其本身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真正科学的生活世界哲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内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他才能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的说教,并结合每一个对象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与被教育者一道在生活世界孕育的“实践智慧”中经历合理思想的诞生。
其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确立最基本的人道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与人在类的本质关系上是统一的,因而,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并没有谁高人一等。那种把工作对象当作被塑造、被管束甚至被训斥的思想政治工作[4],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样看似崇高的目标,都应该以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为前提,反之,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很可能造成对象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况且,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指向总是人,所以,对对象的关心、感情上的靠拢、相互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意”。
第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法,代之以境域性教育。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上来说,也许更应该相信“人常常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感动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抛弃传统理性主义知识化的传授方式,注重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从而化解问题于无形之中。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能否在情感上趋于接近或相通。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放弃理性主义知识化的态度,放弃指出对象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简单做法,而是营造某种特定情境,让对象在境域性的情境中,体验人与问题本身双向开放的可能性,那么,对象必将在诗意的情境中超越自我当下的狭隘性。所以,与其说是我们在情境中引导对象、教育对象,还不如说是对象在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理念,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与目标,又要注重现实,注重对象的个体利益、个体目标、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尽管从理论上说,个人和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存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某种抽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无视个体合理的利益主张。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求我们首先检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进而检讨造成对个体利益不合理抑制的社会组织关系。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一方面,对对象合理的利益主张给予认同,帮助其拓展谋求个体利益实现的渠道;另一方面,将对象的利益置于与社会利益双向互动的背景下,引导对象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世纪之交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和专家学者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提出来的,现已成为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想。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这一理念克服了单纯工具理性的缺陷,必将有助于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个体公民的思想境界,使思政工作最终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发荣.超越工具理性——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2(3):8-10.
[2]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3.
[3]苏文帅. “以人为本”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EB/OL].[2007-05-21].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4]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