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8
/ 5
【 内容 提要】根深蒂固的 中国 传统 政治 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 化的深层障碍。本文从政治文化的涵义和作用的界定出发, 分析 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探讨了创建新型政治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对如何创建 社会 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做了尝试性探索。
【摘 要 题】 理论 探讨
【 英文 摘要】Based on the idea that the ineradicable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culture hinde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author,considering their denotations anddefinitions of their function,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olitics and culture,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new types ofpolitics and culture,and does an attempt research into their establishmentfollowing the socialist guidelines.

【关 键 词】政治文化/建设/新型政治文化/politics and culture/construction/new types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 正 文】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 历史 和政治现实。同时,政治文化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 发展 而演进, 影响 和制约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瓶颈”,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 来分析和准确把握政治文化的基本 问题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 规律 ,并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治文化的涵义及作用
  从历史的渊源看,对政治文化的 研究 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描述了有关政治文化的问题:“当人们的分布变化时,政府构成就会变化,一种变化时这样,那么另一种变化也是这样……,国家不会超出生活于其中的人性范围。”(p245)但政治文化明确地作为政治学中的一个专门概念和专门的研究课题,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1956年,美国当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所著的《比较政治系统》一书中,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定的分析框架。在书中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 经济 、政治活动的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着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 法律 的反应。”(p29)1961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派尔在撰写《国际社会 科学 百科全书》时,给“政治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套态度、信念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政体的运行规范(operating norms)。因此,政治文化就是政治的心理与主观纬度集合形式的展示。”(p218)此后,各国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界定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各执一端、纷繁复杂。我们在政治学的研究中对政治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释政治文化,在具体的界定中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政治行为在个体心理导向领域中的系统表现,是整个社会系统、尤其是社会文化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历史性产物,也是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成员活动的历史性产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便以其无形的力量渗透于政治生活的一切领域,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指导政治行为是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规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争取或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执着的政治目标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当然由于政治文化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它既可以指导革命的、进取的、正义的推进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指导反动的、保守的、非正义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政治行为。其次,影响政治体系。历史表明,在一场政治革命风暴到来之前,往往在政治文化领域首先出现革故鼎新的征兆,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设计,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并且为新的统治秩序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政治文化总是指导着人们去保护或推翻一种政治制度,去维持或改革一种政治体制。再次,制约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文化更是其中的一股无形的重要力量。政治文化内含着对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如果这种向往是符合政治发展规律的,人们将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能量,通过政治实践推动政治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政治发展。另外,政治文化通过其时旷日久、潜移默化、传播灌输的作用塑造政治社会的成员,使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对政治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
  根据当代世界的 时代 特征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体现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层面。
  第一,从传统的层面来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牢固的血缘宗法制度、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专制以及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了古代以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为内容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崇圣意识和依附心理,“人治”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并已根深蒂固。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上下等级意识以及狭隘的顺从心理等均构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从现代的层面来看,世俗化和理性化成为现阶段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使政治文化打破了封闭保守、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开放性。
  首先,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政治挂帅”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确立并发展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主流政治文化。国家职能的价值标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管理成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民主建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科教兴国”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其次,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普通公民政治上的民主、平等、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主人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利益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由找“长官”转向找“法官”。
  第三,虽然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的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政治文化还有相当的影响,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来说,政治文化的发展仍然是滞后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依然矛盾重重。
  首先,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明显加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但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呈现阶层性特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加剧,亚文化广泛存在。
  其次,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在并存中冲突加剧。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地区差异以及改革的渐进性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广泛并存、兼容并蓄的局面。但以 自然 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与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其内核本质不同,存在着广泛的摩擦。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冲突,广泛存在的亚文化更是摩擦不断。
  再次,从宏观政治心理上看,现阶段我国国民政治心理以对现行政策的认同为主,同时兼有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观念已经不被人们所接受,代之而起的是“利益”一词堂堂正正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包含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其本身也必然处在一个现代化过程中,落后的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会起到阻碍作用,而现代化了的政治文化对现代化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政治主体成熟和完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政治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功与否,事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第一,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首先,从宏观上看,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化能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证明,加强政治角色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此外,政治文化建设还可以加强主导政治文化对其它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制约和整合,同时面对社会新形势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其次,从中观上看,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各项政策的顺利出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深刻文化指向和浓厚文化蕴含的政治变革过程,政治改革中的政治文化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改革的深度和质量。理智审慎的政治文化能够催发政治角色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以利于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政策目的的顺利达到。再次,从微观上看,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政治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使个体成为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具有创新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组织意识、公共人格的新型政治人。
 第二,加强 政治 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能够促进 社会 政治稳定和政治 发展 。“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p28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 历史 告诉我们,保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 中国 的 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p284)要保持稳定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文化作为保证,使人们对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具体体制都能达到较大程度的认同,这样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情绪、态度、要求、愿望、行为等才能更大程度地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相吻合,使社会的政治形势、政治氛围得到维护和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社会政治的发展也就是政治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对原有的政治体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治改革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能够消除利益矛盾,推动社会政治的发展,维护政治的权威,同时能够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而 影响 政治变革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们的政治心理。顺应社会政治心理的潮流,顺应民心,则政治改革就会顺利,对社会政治发展就有推动作用;反之,就会有阻碍作用,甚至发生社会危机或社会动乱。

  第三,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对国外政治文化霸权的有力回击。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就曾提出文化的领导权问题,“社会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作用中”即“在统治的形式中”与“神和道德的领导”的形式中。(p116)在当代,和平演变、价值输出和文化殖民是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战略中常用的伎俩。米歇耳•诺瓦克曾深刻地指出,“观念意志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今天它已获得了比现实更大的力量。”(p13)理查德•罗斯克兰在《外交》杂志的评论中写道:在可预见的未来,唯一名副其实的国家文明来自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的 经济 文化。亨廷顿抛出的《文明的冲突》更是这种论调的有力佐证。西方社会妄图以一种普适性的、绝对性的盎格鲁萨科逊式的政治文化来达到全球大同、消除异己的目的。他们抛出人权问题,进行西方价值观念输出,大批量生产和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政治文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极大的文化震荡和思想混乱。因此,中国对所处的舆论环境应该有忧患意识,进行深入的政治文化 研究 ,探索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维护我国的政治主导文化的合法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第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有力回击。市场经济和 工业 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极大物质财富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在所难免的“社会病”。这些“社会病”具有伴生性、潜伏性、阶段性和病态性,在没有正确的 理论 和正确的实践进行引导和整合的情况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先进的、 科学 的政治文化对之进行引导和匡正,而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自身也处于转型待定阶段。传统政治文化的合法效力正在逐步降低, 现代 政治文化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这期间自由主义、法团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政治思潮逐渐悄然兴起。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政治阅历,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在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陷入进退维谷、迷惑徘徊的境域。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政治角色尽早走出思想误区,有利于公民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深化改革,使社会民主生活畅通,政治角色重新定位,政治价值重新确立。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致力于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和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我们要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公民的启蒙和 教育 ,使公民真正做到知政、晓政、督政、宪政。不仅要在认识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去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的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政治文化建设,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要通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使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全面变化,使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朝着有利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发展,为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准备充分的总和性基础。政治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归根到底受经济基础决定。而经济基础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构成一切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早在1980年2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p128)经济上的落后制约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所得到的实惠中坚定政治信仰,产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和爱戴。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时还要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在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阿尔蒙德认为,在政治文化转型时期,不同政治文化理念相互碰撞,不同政治文化相互摩擦,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稳定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p10)



  第二,加强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 内容 ,提高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既在实践中又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来自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矛盾不断涌现,政治文化趋于多样化,理论界也众说纷纭。这些思潮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有些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呈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否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就会出现社会政治动乱。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求富求强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 时代 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更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政治共识。党的十五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问题,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要用邓小平理论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全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决我们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扩大政治认同。
  全民族的总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的和必要条件。“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9](p5)而公民参与的扩大依赖于政治社会化渠道的完善和全民族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和提高全民族政治文化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和控制。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政治稳定、营造浓郁的政治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牢固地确立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维护和保护主流政治文化,争取亚政治文化,抑制反主流政治文化的产生和传播,特别要毫不留情地打击邪教。其次,要疏通和健全民主参与渠道。主流政治文化要占据主导地位,必须依靠畅通无阻的传递通道方能被公民认同和吸收,没有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就会受损,参政热情就会泯灭,主流政治文化就难以巩固地位,也就经受不住反主流文化的冲击。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大文化背景。它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以及教育科学文化等都给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以极大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政治文化中的主文化的确立和丰富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也有助于分散、限制政治文化中的反文化。最后,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扩大政治认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执政党要继承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关心群众利益和疾苦,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树立起共产党的权威和光辉形象。
  
  第四,批判地继承中外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料,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首先,要处理好现代政治文化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 分析 传统政治文化,对其进行合理扬弃。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出发,积极吸收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皇权至上”等封建糟粕,努力创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其次要处理好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关系。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其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政治文化,使之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政治文化的交流势必愈加密切,这种交流是交互的、双向的,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这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防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五,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相协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协调和引导国民的政治心理,使其符合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的现代化,也包含国民心理观念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国民心理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就会步履维艰;要引导国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公平观和人权观;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使人们从对道德政治态度的眷恋中解脱出来,通过科学的认知实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同,从而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
  总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作,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地努力。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切忌一蹴而就。在全球化和政治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态势下,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站稳脚跟,抓住机遇,沉着迎战,把我们国家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就一定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的当代中国新型政治文化,推动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 参考 文献 】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New York,Macmillan Co.and the Free Press,1961,vlo.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7-09-22(1).
  [9]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