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本身就有“属于将来的东西”。根据列宁的“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论断。他认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建立”。
2。“只有在今天,优秀的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才被深刻地揭示出来,才被人们普遍认识。”他举《红楼梦》为例,认为在今天“它的社会意义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3。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文化,优秀的古代文学遗产“在今天才能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一份精神食粮。”
加林的上述观点受到了志学[1][18]、孟周[1][19],谷岱青[1][20]、胡德培[1][21]等人著文的反对。在《文学遗产》编辑部的来稿综合报导[1][22]中,也反映了许多同志与加林文章的不同看法。概括以上文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1.关于社会意义的概念
缩小论者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的社会意义,另一是对今天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从纵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从横的方面说,部分同志认为不仅优秀的古代作品有社会意义,反动和落后的作品也有其社会意义,“因为文学是观念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一定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但编辑部文章认为,显然,后一种说法“所说的社会意义就是社会作用’,二者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2.缩小论的理由
虽然有上述对社会意义的理解的分歧,但讨论还是集中在对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的社会意义上。概括所提出的理由有二;
a、志学、孟周都认为文学是上层建筑之一。必然要为它的基础服务,因此,古代作品“都是属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它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到今天也只能说还有认识作用”了。如《窦娥冤》之于元代,《西厢记》,《水浒传》之于封建社会。“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再大,也是属于过去的,到今天无疑是缩小了,有的还正在暴露出它更多的消极性来。”(志学)
b、就世界观的问题说,古代作家“大都出身统治阶级,他们的世界观只可能是封建地主的世界观”,即使“我国伟大的和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地主阶级的‘浪子’,对封建社会尽管有所不满和反抗,‘但他们也几乎没有一个能跳出原属的阶级,更不能建立另外一种世界观。”(孟周)因此,世界观的界线不能模糊,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必须有赖于与一切传统的观念的决裂,在古代作品中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所以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只能缩小。
3.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驳难
a.对文学遗产要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志学认为:“今天读古代作品的人、懂得遗产的人愈来愈多”,但“人们愈能认识遗产的价值,愈能分析其历史局限性,愈能看出其思想高度与共产主义的差别,就愈能采取批判的态度。”孟周还举《红楼梦》、《西厢记》作品为例,指出如果没有分析批判的态度“就有可能给今天的青年读者带来不好的影响”。谷岱青认为,加林同志“完全忽略了对待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也要批判地接受这个根本之点”,因而才得出“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建立”的错误结论。
b.对于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所说的“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名言,应注意列宁讲话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列宁在上文还说:“只有改造这种已往的文化,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孟周认为列宁讲的是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建立是不相干的。列宁的话,是谈到苏联青年旧学校应取的态度时,才提到“应当吸取旧学校中的好东西”,应该继承文化遗产。而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共产主义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分析批判,并不是从旧文化遗产中能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c.孟周认为加林提出的“扩大论”的三条理由,其实都和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是缩小或扩大无关。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是原有的,今天被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来,并不等于“扩大”。“可供借鉴”或有了更多的读者,也不等于社会意义“扩大”了。
同意加林“扩大”论的虽然在人数和来稿中居少数,但对加林的意见也有所补充。据编辑部综合报导,有一种重要意见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规律,所以当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消灭以后,……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文学艺术却并没有被消灭,相反,被人们视作珍贵的遗产而保存和继承下来了。文学艺术并不全部效忠于它们的基础。一般的说,卓越的古代作品总是以抨击一切腐朽、黑暗的姿态出现的。这是因为阶级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文学,也存在着被统治阶缉文学的缘故。”
也有人说,列宁认为在托尔斯泰的遗产中,“有些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因而认为古代作品中“存在着永远闪耀着异采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与日俱增,永不枯衰。”
又有人认为,古代作品中的某种精神,今天还是照样存在,象《敕勒歌》和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样的描绘祖国河山的作品,激起了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象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等爱国主义的诗篇的社会意义,就没有什么“缩小”可言,有的作品甚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的社会意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如李绅的《古风》二首,过去只能激起一部分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夕而在今天却把它当作劳动教育、节约粮食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