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这里在唐代是否产茶未见于记载,乐史记载说,当地土产为腊茶。[10]卷102 《江南东道十四•漳州》这就说明自五代至宋初漳州已经有了茶叶生产,但其规模却比较 有限,直到南宋时期仍远远落后于福、建二州。
汀州,这一地区在唐代也未见有茶叶生产,《太平寰宇记》卷102《江南东道十四•汀州》 条载:土产:茶。说明其茶叶生产始于五代时期,至宋代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在这 里实行榷茶法。
泉州,闽国灭亡后,留从效、陈洪进先后占据了漳、泉二州,改漳州为南州。北宋相继统一 南方诸国后,“(陈)洪进大惧,遣牙将魏仁洛间道奉表纳款,贡白金千两、乳香、茶叶皆 万计”。[32]卷93《陈洪进传》前面已经论到漳州的茶叶产量极为有限,因此颇疑 泉州此时也开始产茶。
三、 小 结
综上所述,可知唐代的产茶之州共计56个,五代十国时期增加到77个州,净增了21个州,比 唐代增加了近38%。这是目前所能掌握的有关唐五代时期茶叶产区的最新数据。五代十国时 期虽然是分裂割据的所谓“乱世”,但由于各国为了能够生存,不得不重视发展生产,以增 加财政收入。茶叶生产作为一个新型产业,理所当然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以征收茶税充 作军费。自唐代以来,饮茶之风在全国普遍盛行,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 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20]卷720李珏《 论王播增 榷茶疏》致使茶叶消费量大增,为了获得巨额茶利,也使得南方各产茶国更加重视扩大茶叶 生产。这一历史时期茶叶得以发展的另一原因是,随着人口的频繁迁徙,茶叶生产技术得以 传播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如王潮、王审知兄弟自茶叶老产区光 州率当地吏民5 000余人,辗转迁徙到福建,带来了当地的茶叶生产技术,使得福建地 区的茶 叶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清人刘家谋说:“吾闻半岩茶,不让天池美。忠懿昔开闽,罪人 谪居此。取供香积厨,种植劳未已。”诗中所提到的“忠懿”,即指忠懿王王审知,说明福 建鼓山县半岩茶是在王审知统治时期才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谪居的罪人中,有不少就是种茶 能手。
五代十国时期茶叶生产及产区的扩大,为两宋时期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 该予以充分地肯定。但是也要指出,这些新扩大的茶叶产区中,某些地区生产规模还非常有 限,产量不高,入宋以后政府不在一些地区实行榷茶政策,除了政治因素外,茶叶产量低下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贾大泉. 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J]. 天府新论, 1987(4): 56-61.
[2] 徐晓望. 唐末五代福建茶业考[J]. 福建茶叶, 1991(1): 38-42.
[3] 方健. 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J].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2) : 71-85.
[4] 杜文玉. 五代茶叶生产与贸易[J]. 渭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1):75-82 .
[5] 广东通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上海:中华书局,1934.
[7] 四川通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苏辙. 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 乐史.太平寰宇记[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7.
[11] 彭大翼. 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 阮阅. 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4] 曹学佺. 蜀中广记[M].四库全书文 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陈元龙. 格致镜原[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 胡道静. 梦溪笔谈校证 [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
[17] 李肇. 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8]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9] 湖广通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1]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 江西通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4] 欧阳修. 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