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剖宫产术5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赵俊萍 欧阳玉林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于下腹两髂前上棘连线2cm~3cm处,做横切口10cm切开皮肤,一次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纵向撕开腹膜,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丝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需时间缩短,疼痛轻,病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术后;并发症;改良式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716(2000)01-0024-01

  从1999年6月~1999年10月应用改良式剖宫产术[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初产妇49例,经产妇1例,年龄23岁~26岁。均以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臀足位,骨盆狭窄,畸形、妊高症等为剖宫产指征。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 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方法[1],略加改进。选择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cm~3cm处为切口部位,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铺巾,在切口部位做一横直切口,长约10cm。横行直切开皮肤全层,正中切开皮下脂肪,腹直肌筋膜2cm。用血管钳自正中分开腹直肌,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向两侧拉开皮肤脂肪层,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与皮肤等长,切口上端腹膜薄而透明,提起腹膜,用小刀切开小口,暴露子宫下段,剖宫取胎方法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用2号肠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无出血后,将子宫浆膜层牵拉对合后,清理腹腔积血,对合腹膜,用2号肠线缝合腹直肌2针。用4号丝线依次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4针。术后留置导尿管24h,静脉滴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术后5d拆线。

2 结  果

  手术时间:15min~20min,平均18min;术中出血量:50mL~100mL,平均80mL;术后排气:4h~16h,平均10h;术后疼痛:轻度90%,中度10%;切口均愈合,无1例感染。

3 讨  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优点,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都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24h切口疼痛轻。由于手术时间短,术中对肠管刺激小,产妇离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利于母乳喂养。
  改良式剖宫产术切口位置较下腹部横弧形切口位置高,分离腹直肌易撕拉,剥离面小,不易出血[1];腹膜切口钝性上下纵行扩大,不易损伤膀胱,因而对膀胱刺激小。由于腹膜主要是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结缔组织中含有胶原纤维,腹膜破裂后切口边缘的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而形成一层新的腹膜[1],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腹膜可以减少腹膜边缘组织缺血、坏死及炎症反应,从而降低了粘连的发生。由于不缝合腹膜,术后腹膜无张力,因而减轻了术后切口疼痛的程度。术中由于不缝合腹膜,使关腹过程操作简单,既缩短了手术时间,也缩短了盆腔术野暴露时间,减少了切口感染的机会,降低了术后病率;开腹时对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采取一次撕拉的方法,使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既减少了术中出血,也减少了因结扎血管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利于手术后恢复;手术时间短,对上腹腔干扰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排气时间短。
  综上所述,改良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病率低、疼痛轻、恢复快以及切口愈合好、手术方法简单易学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赵俊萍(1963- ),女,山西平遥人,主治医师。
赵俊萍(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榆次 030600)
欧阳玉林(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