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RFCA多采用消融房室结慢径,其终点为不能诱发AVNRT。本文通过对71例AVNRT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研究消融房室结慢径对快径前向传导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和RFCA确诊为AVNRT的病人71例(均为慢一快型),男34例,女37例;年龄13-71岁,平均43.1±17.6岁;心动过速发作史6月-33年;心动过速130-220次/分。5例合并高血压病,1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合并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
1.2临床分组:患者分三组:①慢径消失组,41例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②慢径残存组,25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但随访中未再发AVNRT病人;③复发组,5例消融后慢径尚残存,在随访中AVNRT复发病人。
1.3检查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穿刺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放置冠状窦、高右房、希氏束及右室标测电极。同步描记体表心电图I、Ⅱ、aVF、V1导联及腔内心电图。行心房、心室程序剌激不能诱发室上速者,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诱发。房室结改良采用慢径消融法。以慢径消失为消融终点;若慢径残存,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点仍不能诱发AVNRT亦可作为终点。术后重复电生理检查,与术前同等条件下测定房室结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1.4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2-30月。
1.5统计学处理:所有电生理参数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消融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径消融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①慢径消失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92.7±71.4ms和347.3±41.Oms(P<0.05),其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38.6±48.1ms和293.2±56.4ms(P<0.05);②慢径残存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79.4±57.lms和331.3±39.2ms(P<0.05),其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41.5±57.3ms和311.8±39.2ms(P<0.05);③复发组,消融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分别为365.1±42.4ms和347.6±47.3ms(P)0.05),其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40.3±45.7ms和341.2±37.2ms(P)0.05)。
2.2慢径消融、快径前向传导功能与复发关系:所有病人随访2-30月,71例病人中5例复发,经第二次消融成功,至今未再复发。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66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明显缩短;而复发组5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较消融前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消融前后其快径有效不应期几乎不变。
3讨论
3.1慢径消融对快径前传功能的影响:本回顾性研究结果为:慢径消融术后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房室结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复发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无明显缩短,这与国内外学者的报告相同。这说明,房室结快慢径并非彼此无关的通路,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慢径存在抑制快径的传导,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慢径的抑制作用可能会明显改善快径的传导功能。
3.2慢径消融、快径前传功能与复发的关系:本研究71例病人中有41例慢径消融后慢径完全消失,另30例慢径消融后慢径仍存在,其中5例病人在随访中复发。其余25例病人虽有慢径残存,但随访期间无AVNRT发作。以上结果表明,慢径消融后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残存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有明显缩短,而复发组快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无明显缩短或几乎不变。提示慢径残存及术后快径前传功能无明显改善与复发有关。所以,AVNRT慢径消融最好达到慢径消失,若慢径残存,亦应消融到快径前传功能明显改善,即快 径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