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大背景中,局部地区出现教育与实业、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种状况在工商业者及其组织的兴学活动中得到明显反映。如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于1920年筹办“棉铁工业学校”,“以工业为目的,以教育为方法”[25],凸现实业界对工业化的追求和对教育的定位,以图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新式教育的本土化改造;直隶高阳商会将教育与社会生产及生活紧密结合,实现近代高阳社会的整体变革。其他如周廷弼之于无锡“周新镇”[26]、章荣初之于湖州“新凌湖镇”[27]、虞洽卿之于慈溪“三北”[28]、张謇之于南通、陈嘉庚之于集美、荣德生之于无锡等等,都是将教育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予重视的典范。近代南通、无锡号称模范县,绝非教育一枝独秀,社会经济、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慈善公益等等事业协调、综合发展才是其显著特点。这种做法的深层意义在于:将教育作为社会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机环节予以重视,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形式实现对新式教育本土化的改造,而且成效显著。
近代中国兴学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不容忽视。“药方只贩外人丹”的做法,对中国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教育促进本国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无论从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具体的操作层面,都有明显的反映。但是,这种作用的负面影响同样深刻,它使得中国固有教育从一枝独秀到居于主导、从互相竞争到最终被取代,从而使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成为消灭中国固有教育传统的过程。中国教育的特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遭到淡化,并最终消失在历史之中。在建立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论体系的今天,需要对这一现象重新考量。民间资本广泛介入教育领域,对于缓解政府在兴学过程中的财政压力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由于民间资本介入后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对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功不可没,对社会底层民众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同样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新式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适应,出现用人单位人才奇缺、对人才亟亟渴求,而学校中的学子由于培养不得法、毕业即失业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新式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到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这种情况在社会转型剧烈的今天日渐成为社会问题,重温前人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可以为今日处理同类问题提供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近代教育虽然比较滞后,毕竟为当代教育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近代中国人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形成的传统,所走过的弯路和由此出现的弊端,都值得后来者认真对待。因为,“只有这样,历史才能成为财富而不是包袱,而人们也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于历史的超越”[29]。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A].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
[2]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4]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序言.7.8.
[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97.
[6]朱寿朋.光绪东华录(五)[M].中华书局,1985.
[7]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四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50.
[8]学部款项之奇绌[J].教育杂志,1910,(7).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10]捐资兴学褒奖条例[A].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594.
[11]戊编第六·捐资兴学一览[A].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北京:开明书店,1934.358.
[12]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A].梅州华侨华人史料选编[C].1998.22.26.
[13]刘炎臣,汪桂年.天津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概略[A].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95.101.
[14]方鸿凯,黄炎培.川沙县志[M].民国26年.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