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实施的特点、经验及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26
/ 5

 [摘 要]“十五”期间,湖南省实施教育科学规划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选题领域和视野进一步拓展;学科体系构建日趋成熟和完善;教育科研理论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课题的价值取向等,积累和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的新经验。
  [关键词]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特点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Fifteenth Plans, Hunan'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s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re are some new characters in them, such as the field of the topic-selecting is being wid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system is being perfected and rip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being accumulated, the methods for research is being innovate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pplied research, more stress is laid on the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topic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experience with Hunan characters in the plans and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accumulated and come into being.
  Key words:Hunan; educational science; plan; character and analysis
  
  自200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启动和实施以来,湖南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省教育厅组建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省教育厅厅长亲自担任组长,建立和完善了省级教育科研领导体制,加强对各类教育科学研究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同时加大了省级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从2002年开始,湖南省本级财政,五年共计投入教育科学研究经费8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在全国立项的国家和教育部规划课题。评审立项了510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规模与数量较“九五”有了较大的增长。一大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在服务教育宏观决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167项成果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还有一批成果分别获省级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成果奖,为实施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就我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实施的主要特点及其经验作些粗浅的分析,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思考与启发。
  
  一、“十五”规划实施的主要特点
  
  1.选题领域和视野进一步拓展
  我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选题呈现出学科研究由单一性向多向性发展,由微观领域向中观、宏观领域发展,由过去只注重教育内部问题的研究向同时关注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外部问题的研究发展这样一种多领域、多学科、广范围的发展趋势[1],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大大拓展,课题选题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触角涉及教育科学的14个学科,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以教育经济学为例:“十五”期间,我们组织开展了“湘西教育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研究”、“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收费制度改革研究、“费改税与基础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研究”,等等,都是针对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效。其中,“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与收费制度改革研究”受到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物价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为合理制定高校收费标准,进行办学成本核算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理论依据。
  此外,研究关注农村教育、关注西部民族教育的课题明显增多。例如,“农村教育与农村小康建设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研究”、“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重点和对策研究”、“小康视野中农村教师发展研究”等。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德育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民族教育、体育卫生美育、国防教育等领域的教育研究也不同程度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视野。过去不被人们所重视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体育卫生美育等研究比重明显加大,教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增加。
  2.教育科学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


  一些传统的老学科,如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新的火花。如“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二十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政策研究”,“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研究等。一些新兴的分支学科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长。例如,随着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湖南地方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国际比较研究”等一批涉及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战略学、评价学的课题进入研究视野,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以湖南省教科院欧阳河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教育研究者,率先在“职业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为创建职业技术教育学,丰富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成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教育科研理论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被不断引入到教育科学研究之中,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与认知理论,以及现代人本主义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同时,教育哲学理论、教育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行为组织学等新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对提高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理论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尤为明显,许多中小学教师主持承担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借鉴和应用、把握和理解先进教育理论的能力和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信度与效度大大增强。在研究方法上,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的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教育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常见、效果最明显的方法之一。这种介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间的准科学方法,尽管有它的明显不足,但对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非常管用.4.更加注重有关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
  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宏观决策有直接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增强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功能,重视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直接作用于教育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开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过程的指导性研究。以教育发展战略为例:随着湖南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民族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建设经济强省、加快“三化”进程迫切需要把教育纳入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对各类教育进行战略思考和发展预测。“十五”期间,我们组织开展了“湖南教育发展研究”、“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湖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这些课题以较开阔的研究视野,以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南教育进行宏观审视和解析,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直接进入了省教育厅某一方面的宏观决策文件,有的则形成了具体工作方案。
  5.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课题的价值取向
  作为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五”规划课题一方面以繁荣和发展有湖南特色的教育科学为已任,着眼于湖南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努力建设教育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作用。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实施中,我们十分强调以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并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鉴别、判断和预测,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撑,为丰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资源。再一方面,努力通过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一平台,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管理,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
  
  二、主要经验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教育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不仅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同时也为教育科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五年多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创新教育理论和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湖南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为目标。也正是在这一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在课题评审立项、课题研究过程、课题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课题的管理等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严把课题研究的政治关,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上的问题上,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坚持“不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坚持学术问题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涉及政治、民族、宗教、外事等方面的问题时,采取认真慎重的态度,从而保证了教育科学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教育科学的应用性和对策性
  教育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在理论的创新,贵在实践的管用。“十五”期间,在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实证分析与研究,许多重点课题把广泛深入的调查作为研究的起点,撰写出一大批内容丰富、分析透彻深入、对策建议鲜明的研究报告。如“湖南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湖南省高校和市州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湖南省实施新课程改革情况调查”、“湖南省中小学师资队伍现状和专题调查”等。这些调查,对掌握我省教育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分析,“十五”期间,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应用性研究比例达到90%以上。在这些应用性和对策性很强的研究中,一些新产生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3.建设一支讲科研诚信、素质精良、富于创新的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仅有好的科研平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有良好的科研诚信,科研诚信是科研的根本,是科研的道德核心。其次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这是科研的基础。再次是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既是科研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科研素质的最高境界。“十五”期间,我省在实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课题立项后及时举办课题主持人高级研修班,对课题主持人进行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科研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培训,这种带着课题和问题来学习培训的做法,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普及推广教育理论、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课题的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教育专业背景的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理工科院校的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科研诚信和激励机制,对课题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抓课题开题论证,督促课题研究按时启动;抓中期检查,促进阶段性成果的形成;抓成果鉴定结题,保证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对讲诚信、有成效、影响大的课题采取追加科研经费、通报表扬、下轮课题申报优先立项等措施进行激励,同时对部分进展缓慢、成效低劣的课题及时撤项,这对促进研究者的科研诚信,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科学管理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地方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教育科研机构。学校与科研单位的层次、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加之课题承担人所在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及自身的条件都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一种眼光对待。如普通高校和专门的科研机构的教育科研主要在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和解决实践问题的同时,追求理论的建树与发展,看重的是成果的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而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一般都是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益来开展,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忌讳的是大而空的纯理论研究,一般具有普及性、群众性、经验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实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中,对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课题实施管理,要照顾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分类指导、科学管理。
  5.以高水平管理与显著的工作成效赢得地位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科研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展示。近年来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施之所以势头较好、发展较快、领导支持力度大、能得到全省高校和地方中小学及科研机构的普遍认同,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在积极实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我们不是被动地去要求领导如何重视支持,而是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一流的管理来赢得领导的重视、社会的认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从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开始,到课题立项评审、主持人培训、开题论证、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以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各个管理环节,一个一个落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1.“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有待进一步树立
  教育科学作为所有学校“共同的学科、共同的专业”尚未形成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教育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如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错误认识。一些学校领导仍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师范院校的事,是教育科研机构的事。尤其是一些学科专业性很强的理、工、农、林、医等综合性院校,还未深刻认识教育科学对促进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的形成、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的发展的巨大作用,把教育科学简单地作为一般的文科对待。结果是,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科研氛围不浓,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课题立项很少,成果不多,既阻碍了学校教育科研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影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十分不利。


  2.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在已有的成果中,束之高阁、远离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的还比较多,一些科研工作者还没有完全从学院式、书斋式的研究中解脱出来,热衷于关起门来著书立传、空谈理论,真正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贴近实际、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一些课题主持人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就教育论教育,找不到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突破口,做一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一般性理论研究,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对教育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认识不够,简单地照搬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一味地追求学理性,忽视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科研导向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教师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晋职晋级考核、科研津贴看重的是课题数量多少,级别高低、论文与著作产出多少;三是高校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客观上制约了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基层中小学接触实践,而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则往往停留在一般工作性、经验性研究上,丰富的教育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往往容易以工作代替研究,较普遍地存在“有课题无问题,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叙事无提炼”的毛病,这与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以及所处的工作位置、工作环境有关。教育科研与实践相脱节还反映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宏观决策时,还不能把依靠教育科研究、运用成熟的教育理论来制定政策和指导工作变为自觉行动,习惯于凭主观经验和判断发号施令,认为教育科研“少、慢、差、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为决策服务的影响力。
  3.课题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评奖,轻推广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十五”期间,我省在课题管理上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毕竟教育科研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存在许多不可预计,或可预计但不可控的因素,加之管理者素质和管理环境的优劣,使全面质量管理的许多关键要素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完全得以落实。主要表现在:一些课题主持人和单位一味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研究质量,课题一旦立项就认为万事大吉,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按时开题,开题后不做进一步的论证,随便应付马虎了事。中期检查不认真对待,阶段性成果随便凑数侥幸过关。结题时勿促上阵,临时突击,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课题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十五”规划还有部分课题不能如期结题,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规划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另外,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上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渠道不畅通、形式不新颖、措施不得力等问题,其后果是课题研究轰轰烈烈,成果推广冷冷清清。课题一旦结题,成果就锁进抽屉,藏进书柜,等于送进了“坟墓”。这种成果严重“边缘化”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加以克服。
  4.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政策性投入有待增加
  总的来看,作为湖南这样一个教育大省,经济穷省,从“十五”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全国31个省市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和支持,但仍与我省教育的规模及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不相适应。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29 866人,高职院校专任课教师15 366人,普通初、高中专任课教师261 449人,小学专任课教师246 112人,各类专任教师共计552 799人[2]。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如果按人头分摊计算,2002年至2005年全省教师人平年均科研经费仅为3.6元。如果全部投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96所高校每所占有年均科研经费仅为2万元。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十五”期间,我省立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10项,平均每所院校仅5项,立项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致使许多涉及教育领域的重大、深层次问题得不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一些选题很好,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虽然立了项,但实质上也无法保证全面实现预期的目标。“十一五”期间,省里准备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规模扩充到1 200项,投入1 000万元,即便这样,平均每项课题占有经费也仅0.83万元,还不包括支持和补助省教育厅、省教科院等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立项的国家与教育部课题的经费。由此而言,无论是从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迫切需要来看,还是从学科发展、科研队伍建设来看,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都很不够。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5.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总体来讲,湖南教育科研队伍的基本素质是比较高的,“十五”期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有137项国家和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仍需要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提升综合整体素质。一是教育科研机构的地位尚待进一步落实,职责和工作权限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教育科研队伍的素质参次不齐,尚待进一步提高。据省教科院高教所2006年编印的《湖南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概览》提供的数据,目前,湖南省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6个(含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共有专兼职科研人员1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6人,占32.6%。硕士学位的50人,占35.4%。学士学位的45人,占31.9%。教授或研究员44人,占31.2%;副教授或副研究员59人,占41.8%;助研或讲师38人,占26.9%。研究方向涉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教育哲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学原理、大学美育教育、德育、医学教育等,其中以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有69人,其它学科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且具有教育专业背景的少,来自其它学科的多;专职的少,兼职的多,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研究优势和特色。[3]三是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能力明显弱小。这几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现有高等职院校63所,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的,教育科研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存在着科研队伍不齐、意识不强、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等问题。整体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研究能力,增强科研队伍素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0.
  [2]湖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湖南教育2005年统计年鉴[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03.
  [3]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湖南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概览[Z].200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