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现代传媒角度看,要加强现代传媒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及其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责任感。媒介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具有宽广的视野,它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结合无疑对两者的发展都具有创造性意义。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媒体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沦为合作办学主体的“赚钱机器”和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因此,媒体应率先自律,遵守行业规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起到示范社会、引领未来的作用。如果大众媒介放弃了社会责任,背弃了社会道义与良心,不仅媒介素养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无从谈起,整个民族和国家也可能陷入文化殖民的危险境地。
再次,从受众的角度看,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大众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热心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受众是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通过现代媒介而发生某种联系的主体,包括合作主体、学生、家长、人才市场、各种服务市场等等,如何使这些要素为中外合作办学发挥最大潜能是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现代媒介加强与受众的联系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换句话说,现代媒介应让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媒介的透明性、责任性,让受众在了解传媒运作的同时,使媒介牢牢把握受众的关注点,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从而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立体的层面上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
当然,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和交流中介,都不仅仅限于上文所述部分。就其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而言,还应包括合作主体办学思路的确认、对于对象主体的承认等等;就其交流模式的中介而言,也至少还应包括中介组织的建立等要素。应该说,以主体间性视角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模式及“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提出还是一种新思路和新名词,它丰富的内涵和理论价值远非本文所能涵盖,期待更多的学者实现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5.
[2]王光明.关于人本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概述与认识教育视界下的主体间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8.
[3]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7-88.
[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4.
[5]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6]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1):197.
[7]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6-227.
[8][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原理[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5.
[9]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7-30.
[10][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
[11][加]迈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12]刘君涛,等.高等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