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及其影响来论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创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在于要培养设计人才张扬的个性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 教育理念 设计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正是由于人类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才使许多民族后来居上,交替地处于领先的地位。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进步史、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的创造史。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视野进行考察、总结,还是从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都直接取决于创新的能力。人类早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缓慢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创新能力低下。随着人类创新理念的增强、创新能力的提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得以加快。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创新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创新能力将实现极大提高。人类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及其影响
在艺术设计教育基础的形成过程中,德国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享有盛誉。包豪斯设计学院是德国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几个表现主义画家在1919年建立的。这所学院的宗旨看上去比较含糊,从其奠基人沃尔特·格洛佩斯的包豪斯宣言来看,他强调的似乎还是50年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内容。但是事实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可以说是大创新。它的重要创新在于:
1.强调集体工作方式,勇于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强调标准化,勇于打破艺术教育造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
3.设法建立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新教育体系,制定了艺术设计师创造活动的原则,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与新型建筑理论不可分割的艺术设计理论。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
4.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教育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因而使设计第一次摆脱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的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在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魏玛工艺与实用美术学校的奠基人,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主要人物)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纺织、摄影工作室等。
6.创造了“基础课”,在此以前是没有所谓的基础课设置的,基础课是由包豪斯的重要早期教员、色彩学专家约翰尼·伊顿在1920年创立的。因此建造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构架,即:
基础课:平面分析、立体分析、材料分析、色彩分析、素描与结构素描,其他基础训练。
理论课:设计理论、设计史、艺术史与现代艺术史、哲学、心理学、工程学、美学,其他相关的理论课。
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后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的主体课程框架,这一框架在20世纪的设计艺术教学中被作为基本的框架,一直沿用下来。
包豪斯的创造,的确给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是,格洛佩斯坚决反对这一提法,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创造“风格”,而且,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如果把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化,那岂不是在重复自己所反对的东西?20世纪50年代逃亡美国的包豪斯大师们正是本着不受因袭、模仿约束的,寓于创造性、革命性的包豪斯精神,在新的环境中,为美国设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创新是推动现代设计发展的动力
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设计艺术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设计艺术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创新是推动现代设计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设计始终不渝的追求。
从设计角度审视,物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功能创新、形式创新、界面创新和文化创新。功能创新是最基本的层次。技术创新与发明只有通过设计这个中介转换成满足人需求的功能创新,才能使科技创新与满足人对合理生活方式的追求密切相连。
形式创新则是强化物的外观特征和审美特征的设计,使物的形、态、意、色、质所产生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应与审美及社会的需求相协调。
界面创新是指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更科学、更高效、更宜人,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可靠、更为人性化,更能减轻人的生理与心理负担。
文化创新集中反映出设计艺术在造物文化视野下的多层次、全向度地创造、反映出物与“非物质”设计的文化因素和特征;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界面创新三者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同人类行为方式的融合。 三、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手段。设计创新是创造商品高附加值的方法,是最有效地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T型福特汽车在1923年出产167万辆,而1927年骤减到27万辆,原因在于:此时美国89%的家庭都已拥有了汽车,人们在作一般性考虑的同时,还具有想与他人不同的欲望。福特的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便是紧紧扣住样式的设计创新作为销售手段,制订一年一度的换型计划,在车身的多样化上下工夫,设计出适应不同经济收入和身份的车型。由于经济性地改变车的外部风格以强调美学外观,大大地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出于对新奇的追求,消费者很快会换新车,而从意识上就把旧车“废弃”了。“流行”概念扩大了人的消费欲。所谓由流行到过时便是商品走向精神上的废物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伴随新的设计不断产生,人们会有意识地淘汰旧有的商品,即使它们在物理上还是有效的。这从客观上便扩大了消费需要总量。
设计的创新触发了消费的动机,为企业、商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新的设计往往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甚至拯救一个企业。经济社会的这种发展呼唤着创新人才的支持。21世纪,是一个面向国际化、信息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一个民族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和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全民族的创意思维和创意设计能力的开发和发展;一个人要生存并求得发展,也一刻不能离开创新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开发和发展。但我国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迅速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发展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推进,培养各级各类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设计人才。
四、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培养设计人才个性的张扬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标新还是求异,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同时,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就决定着创新的有效程度。不承认个性甚至扼杀个性,也就是否定了“求异”性思维,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素质的标准化,过分强调“求同”性思维,个性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张扬,而且常常是被扼杀。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的进步。没有个性的人才不是真正的创新人才,没有个性的张扬也就没有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已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创新需要个性以及个性的张扬,这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素质必须具有个性的特征。正是有了沃尔特·格洛佩斯、约翰·伊顿、亨利·凡德·威尔德、米斯·凡德罗等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才有了对后代教育界、理论界和设计史界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包豪斯时代。
创新不仅需要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信念、志趣、爱好、情操、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中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思维状态下,创新人才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活动的有效程度等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程度以及心理品质的状态。创新人才首先需要一种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创新人才还需要开放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当今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需要个性的张扬,但任何创新又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活动也表现为一种合作过程。思维上的自我封闭、学术上的孤芳自赏、合作中的唯我独尊以及交往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都只能束缚创新能量的释放,最终阻碍创新目标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创新能力的较量,从根本上讲将取决于创新人才素质的较量,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人才素质的较量,又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与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必须把有关创新活动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确立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2]《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朱小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哈佛创新》向洪、王雪、李向前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