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新闻传媒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8
/ 3
【摘要】:经济全球化势必对全球新闻传媒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地认识,积极地应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首先就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传媒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中国传媒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新闻传媒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传媒;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势必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入WTO以后,我国更多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认真的研究和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新闻传媒本质上属上层建筑,是社会的稳定器。对于经济全球化对新闻传媒发展、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更加积极地应对,把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使我国的新闻传媒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新闻传媒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各个领域与之相适应;跨国物流、资金流、人流的迅速增长,也必然要求信息流有相应的增长,这既有数量上的要求,也有质量上即传播速度和信息内容深度上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和世界范围的市场,它对世界新闻传媒格局的变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形成了一批跨国传媒公司。这些跨国传媒公司基本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如澳大利亚的默多克所的新闻公司,美国的时代·华纳公司,这些跨国传媒公司都有多种新闻传媒产品,其电视网、报纸、杂志销售网遍布世界,有的是直接销售自己的传媒产品,有的是采取与当地合作的形式销售传媒产品。传媒的营收也是国际性的。美国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2002年的《富媒体,穷民主》一书说,“时代华纳和迪斯尼公司在美国国内仍然有相当可观的收人,但是,在近十年里,它们的大部分收是来自非美国市场,其他媒介公司也步其后尘,到海外寻求发展”。
  2、大规模的新闻信息的跨国流动。英美共有的路透社TV和WTV向世界所有电视台发送电视新闻;美联社每天向全球各报刊发送文字新闻2001万字,新闻图片120万张以及350家电视新闻用户。规模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以前的简单新闻信息的交换。国际贸易规则已将新闻传媒跨国经营列入市场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WT01997年规定,加拿大不可以禁止时代华纳的《体育画报》在其境内发行加拿大版本。近年来,一些国际贸易谈判已将媒体市场开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全球范围内新闻传媒市场垄断局面逐渐形成
  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制约、影响作用日益明显,新闻传媒市场集中甚至垄断局面也逐渐形成。一是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开始涉足新闻传媒领域,参股或收购新闻传媒企业,二是新闻传媒进人资本市场,兼并浪潮兴起,新闻文化传媒巨头迅速崛起。1970年,西方各国还有125个拥有报社的集团公司,到了90年代西方各国重要报刊已落到不到30家大公司手里。
  4、商业行为向新闻传媒全面渗透
  经济全球化推动新闻传媒向产业转变,因此,寻求自身资本的增长成为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目的,利益驱动取向越来越明显。一是商业信息在跨国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比例越来越大,成为重要的新闻传媒产品。二是新闻传媒内容的娱乐化。美国罗伯特.W 麦克切斯尼在《富媒体,穷民主—— 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一书将公民政治意识减弱、选举投票率低归结为传媒的娱乐化,认为“媒体的娱乐化减弱人们的政治兴趣”。
  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进步大幅度扩大了新闻传媒的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开发、扩大市场,增加商品交易、商品输出的过程。这一趋势同样发生在新闻传媒领域。据一些研究者提供的资料,新的媒体,较之旧媒体,不仅扩张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加快了信息沟通的频率,还增加了受众人数。以美国为例,报纸和杂志的读者总数约为1.63亿人,占全美人口总数的近60%;而全美广播听众家庭户为9440万户,占家庭户总数9699万户的97%;电视用户则达98%。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新闻传媒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新闻传媒要融入国际化,还有相当的路程,中国新闻传媒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难以解决。
  1、传媒观念的滞后
  中国的传播观念一直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老问题、大问题、敏感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传媒按照计划经济方式运作,一切由国家包下来,国家拨巨款扶持传媒,传媒是附属的“事业”单位,成为“有冕之王”和政治的助手。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传媒虽表面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与工具,保持与党和政府的政治一致性,但实际操作上已有很大的变化。例如隶属于上海广电局的“东方明珠”于1994年2月成为上市公司,每年利润回报数千万元。但从理论上讲,这些产业仍是党的喉舌,是国家事业单位,是“限制性或垄断性的行业。”魏永征教授在《中国传媒业利用业外资本合法性研究》一文中指出,按照中国现行法律,“中国传媒单位是事业而不是企业”。这些都是由于传播理论、传播结构、传播体制的现状决定的。问题是,在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传媒作为“喉舌”和“工具”的“事业单位”究竟有无影响。

  2、经营观念的误区
  媒介经营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关注点。虽然有高层认为不拟提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但随着我国融入国际步伐的加快,已难以回避了。 传媒作为产业不进入市场,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产业,而只能叫“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媒介开始了从经营广告开始的市场化进程,并从实践中认识媒介走向市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我国现行传媒政策对传媒的市场准入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持,而不少人对传媒走向市场后的发展张力和空间缺乏分析和预测。
  竞争是传媒发展的真正动力。五十年代初,我国只有百余家报纸和百余家广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有报社、广播电视台几千家,以及一批网络媒体,以开拓传媒的广告市场为突破点的传媒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媒介初步认识到传媒产业的高回报率,即阳光产业。当前,联盟、整合、兼并远非中国传媒的主流趋势,虽然媒介集团已出现一批。这些媒介集团,也还不能说已走向市场。如果传媒的重组靠政治权威主导,媒介的竞争不可能公平地、市场化进行,集团化也只能是以政治目标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联合。
3、结构与体制的顽疾
  我国的经济模式是国有(即全民)、集体、个体、外资、合资等,但传媒却只有公有制一种形式,传媒业至今仍是必须经过严格审批才能进入的行业。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媒体或明或暗介入中国新闻传媒业,单“广东的报纸或明或暗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已有30多家。”
  传媒作为国家的“事业单位”,国营性质,国家投资,党委管理,这种体制和结构下的传媒业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际信息一体化的形势下,西方媒体大国对传媒市场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媒介市场资源的分割与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媒体发展受市场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我国媒体不把自己融入市场轨道,就有可能失去市场竞争力,包括受众市场、信息资源市场。进入市场的关键是思想上的转变,即要树立媒介经济意识、媒介市场意识、媒介竞争意识,把媒介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把政治上对媒介的控制逐步变为政治的和法律的管理与制约相结合,变为宏观的调控。
 4、传媒势大力薄
  全国有报纸2200多家,刊物8000多家,广播电视台3000多家,近20家媒介集团,这样大的媒介市场,世界上是少有的,但就实力来说,却是“势不单力薄”。以报纸为例,美国《纽约时报》每天平均广告额为1000多万美元,最多一天可达1700多万美元,也就是说《纽约时报》一天近亿元人民币的广告额,几乎等于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一年的广告额。
  中国传媒的势大力不大的原因固然很多,中国媒介一直吃“皇粮”,没有竞争对象,从未担心“断粮”,充满自信和优越感。如今要融入国际,才发现是小巫见大巫。其次是中国传媒的单一产品模式,搞图书出版发行的不能办电视台,纸质媒介不能搞电子媒介。因此,中国传媒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和出售媒介产品。
  
  三、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传媒发展的应对策略
  
  对经济全球化世界新闻传媒新变化应对策略的考虑,不应局限于传媒本身,而应站在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整体的高度作宏观的把握。笔者认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世界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的竞争力
  新闻舆论作为“软势力”就是“通过说服别人追随自己,或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规范和制度,并以此方式来使别人产生自己所想经的行为”。目前,西方跨国新闻传媒发展和西方新闻信息产品大量冲击世界市场,对此,发展中国家既要提高新闻信息产品量的规模也要进一步改善自己新闻信息产品的质量,才能起到平衡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大力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的竞争力,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新闻舆论影响。在具体策略方面,对外,要主动出击,提高国家影响,应对跨国新闻传媒出现的需要;对内,要增强我们政策影响力,争取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需要。
  2、大力培养新闻信息产品的产业
  承担着资本经营和社会整合双重功能的当代中国传媒产业,日益从只注重传播的传统观念向重视经营发展。并且,随着拥有资金、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的西方媒体的进入,中国传媒产业将面临的是没有退路的竞争。那么,长期“事业性质”、“党的喉舌”的中国媒体该怎样适应全球化的趋势,怎样在国内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怎样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呢?集团化是中国传媒的大势所趋,自1996年国内出现了第一个媒体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后,媒体集团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在中国的大地上。传媒集团使资源得到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优化了管理形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就目前中国广播电视集团来说,其机构之庞大,人员之众多,在世界上堪称一流。但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相较之新闻集团、哈勃·珂林斯出版公司等国际传媒大王,论资金实力、新闻传播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在国际舆论界的地位,它无论如何也排不到世界前列。大量的地方性媒体集团除了能在本地有所作为,基本上没有走向世界的可能。

  3、形成国内新闻传媒市场合理的发展环境
  市场竞争规则既有其活力,但又有盲动性,对新闻传媒也是如此。随着国际新闻传媒涉足我国市场,以及国内新闻传媒市场的形成,竞争的盲动性、破坏性也会加大。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变重审批为重监管,要把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作为新闻传媒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健全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设,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工作方法、办法,扶持合理的竞争,处罚违规行为,培育和维护好国内新闻传媒发展的市场秩序。
  4、设立必要的市场准入机制
  世界新闻传媒北强南弱等不合理的秩序是长期的历史形成的。当今,在西方文化传媒不断渗透和对先进文化传播技能的运用,已经影响或导致了部分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主权变形与失踪。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和必要的应对办法,决不能让西方新闻传媒借市场化,以其现有的强势,无规则地进人我国内市场,冲击我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要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建设,设置必要的门槛和市场活动规则,为日常的监管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制手段和条件,维护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护我国内新闻传媒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张向东:《媒介重组时不我待》,《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2期。
  [3]魏永征:《中国传媒业利用业外资本合法性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
  [4]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