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年新闻传播史上的两次飞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1
/ 4

[内容提要]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新闻传播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传播领域由“小众”到“大众”的飞跃;第二次是由单向传播到双向、多极传播的飞跃,它为“新经济”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开放度,促进了大众传媒的更新。

即将过去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100年。如果说,这100年起始于新闻传播的一次飞跃——从“小众”到“大众”过程的完成,那么,世纪末则实现了另一次飞跃——由单向传播到双向、多极传播的转变。这一次飞跃的意义较上一次更为深远,因为它已不仅是媒体自身形态的变化,它的变化还引起了社会经济形态的相应变革(或者说它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经济形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一次飞跃被记录在新闻传播史中,第二次飞跃则被书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一、第一次飞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真正具有了大众化的内涵。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社会上层人士拓展到中下层民众。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的意义或作用在于:

首先,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达到顶峰(或曰“最高阶段”)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报业发展的先奏,而报业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小众化”(贵族化)而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刊已经具有了“大众化”倾向。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不成熟,其报业发展也屡遭挫折。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将资产阶级报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且售价低廉,读者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进入成熟期,报业的经营、资本的流动、企业的竞争等均处于无序状态,保证报业正常发展的一些必要的法律、制度、规范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大众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态,其发展也十分不稳定。以美国为例。30年代初期美国先后有过34种售价一分钱的廉价报纸,其中约20种生存不到一年就夭折了。即便是办得相当成功的廉价报纸,如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其发行量也不过几万份,与后来的大众化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最终成为“经济上的强者”并掌握了集中统一的政治权力、资本主义的舆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之后,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才进入了黄金时期,“小众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才真正完成。如同经济领域中“金融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本的输出标志着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一样,新闻传播领域中由“小众”到“大众”过程的完结,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它的顶峰。

第二,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 封建限禁的取消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近代大众报纸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大众化报纸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由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民主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确立。这就为言论出版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早在1644年,约翰·弥尔顿就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经过300余年的艰苦探索和斗争,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法律形式将它确定下来,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言论自由的重要负载物——报刊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现之后,尤其是19世纪末期报纸的“大众化”过程完成之后,言论出版自由才更多地由一种制度和理念进入实践层面,具有了现实意义。这一时期,报纸不再接收党派津贴而转为自由出版、独立经营,报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闻检查而享有了较为充分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在内容方面,报纸以各类新闻为主,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有关各项事务的信息,并给包括各界人士在内的广大读者以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在此过程中,报纸作为“社会公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使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倡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与此同时,经过自身的实践,报界对资产阶级言论自由的原则进行了补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此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第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报纸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报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报纸靠的是封建王朝的特许,政党统治时期的报纸靠的是党派资助,严格地说,它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因为离开报纸拥有者的扶持和资助,它们就不能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它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和以前的报纸不同,它们不再接受任何党派资助而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量,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 在封建社会,报纸基本上是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既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它也不过是上层社会的精神特权,与普通民众无涉。工业革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报业也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逐渐过渡到企业化管理,并日益成为一种有利可图且利润丰厚的资本主义行业。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报业资本迅速集中,出现了报业垄断组织“报团”,由此形成了媒介产业化的格局。媒介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报业跨地区(以后是跨国界)经营,形成若干规模庞大的垄断集团;金融资本介入报业,通过控制新闻资源控制市场和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上个世纪之交,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垄断报团,如美国的斯克利普斯报团、赫斯特报团,英国的北岩报团,法国的普鲁沃斯特报团等等。到了20世纪末,这些报业集团更是滚动发展成为财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国经营的媒介产业集团。例如,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在报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和有线电视等领域全面出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迪斯尼公司不但拥有收视率颇高的电视网、数字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制作和出版电影、图书和音像制品,还经营卡通玩具和大型游乐场等。

媒介的产业化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大众化报刊的发展,使它拥有了更为雄厚的资金和更大的规模。这是因为,产业化是各种资源的优化和强化,它有助于报社更新设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有助于报纸稳定售价,扩大发行,争取到更多的广告;有助于报业经营者集中监控,统一管理。而这些正是大众化报刊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众化”到“大众化”的飞跃,带动了传媒业的勃兴,使它在之后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广播、电视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由以印刷媒介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印刷媒体与电子传媒并驾齐驱的时代。受众的面更广了,传播速度更快了。70年代末期,卫星直播电视出现(80年代初进入实用阶段)。卫星电视的出现在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能力,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节目交换和传播可以即时进行。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都在加速实现数字化。数字广播电视使卫星新闻采集、覆盖范围大大拓展,同时使费用降低,操作简便。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这无疑是重大的一步。

从印刷媒体到电子传媒,从单一的电波信号到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其中的每一步都称得上是一次飞跃。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它们都是大众媒体,都是对“大众化”不同程度的演绎和拓展,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播;传播的单向性和信息反馈的不确定性。直到这个世纪之交“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播的百年历史才被重新改写,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第二次飞跃
互联网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它是美国军方为防止苏联攻击其命令控制系统而研制开发的,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运用到科研、教育、商业等民用项目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就已连接了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1亿台个人电脑和10亿用户。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它不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式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多极传播,从而有力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流通的迅捷化和无障碍化。互联网的兴起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流通方式。因此,无论就新闻传播而言还是就社会发展而言,它无疑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这一次“飞跃”的意义或作用在于:

首先,它为“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100多个月持续增长的景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等,并用“新经济”来描述由这些因素所引致的新的经济格局。由此可见,“新经济”或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之上的经济形态。

互联网与新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设施”。它以其便利、迅捷、无远弗届的优势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方式、商务运作方式、市场交易方式,进而改变着传统经济的结构和规律。它不但催生了新经济,就连它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经济形态——与“新经济”相提并论的“网络经济”的称谓,对此就是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网络经济在世界各地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5年至1998年间,美国的因特网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因特网产业的销售收入1998年达到3014亿美元,1999年达到5070亿美元,首次超过汽车、民航、电信等传统产业。欧盟国家中与网络有关的经济部门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多数国家的上网率和网络服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所有经济部门中进行的企业重组几乎都涉及网络技术。在亚洲,“网络小虎”已逐渐取代“亚洲小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台湾和香港),政府通过放宽对通讯行业的限制,通过废除垄断、引进外资来满足便携电话、因特网的发展需求,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形成了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网络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性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新闻传播媒体,而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功能也不再限于报道新闻、提供娱乐,而迅速扩展到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零售、电子商务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中,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比重达到了31%左右,而到2005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上升到98%。拿美国来说,1997年它的网络消费总额是24亿美元,1999年一跃而增长到202亿美元,两年增幅近8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虽然刚刚起步,但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易趣”网注册用户达到近50万,日成交项目5000余项,在线商品22000多件,月交易额达2000多万人民币,成为两岸三地个人物品竞标的第一网站(1)。“8848网上超市”则是B2C(商家对消费者)模式成功的实践者,可以预见,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电子商务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压缩中间环节,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美国是最早开发、使用因特网的国家,它也最先享受到网络经济带来的高回报和高效益。这种“高效益”被概括为“三高两低”。所谓“三高”,一是经济增长率高,其增长幅度为战后50年所罕见;二是劳动生产率高,最近5年年均增长4%;三是企业经济效益高,连续5年位居国际竞争力的榜首。所谓“两低”,一是失业率低,二是通货膨胀率低(2)。随着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家享受到这种高回报和高效益。

第三,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开放度

从历史上看,新闻传播由“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意味着社会民主的进步,而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演进,更意味着民主化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

大众传播时代,尽管受众拥有法律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他们的意志、愿望、要求、兴趣等也声称被充分考虑到,但是由于大众传播的单向性质,受众参与传播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作为一个集合群体,他们的具体情况也是不为媒体所确知的。这就使媒体与受众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状态中:媒体是主动的一方,受众是被动的一方,媒体报道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传播过程的黑箱始终没有打开。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它把信息的获知权和传播权向大众开放,使传播过程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人们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或建立个人网页的形式自由发表言论(甚至以个人网站的形式发布新闻),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超链接方式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总之,网络是开放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总裁,也没有谁说了算,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公民。这就彻底打破了只有官方机构或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组织才能创办媒体的神话,使信息传、受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了。

诚然,网络传播在创造空前的言论发表自由的同时,也为种种不良信息创造了发表的自由,这是十分矛盾的。限制这种自由,网络不成其为网络;不限制这种自由,网络又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的“世界”。所幸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四,促进了大众传媒的更新

由于互联网集多种媒体功能于一身,具有交互性好、选择性强、快速便捷、信息多样化等特点,它对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曾有过这样的情形:一些主流媒体由于各种原因未加采用的消息,最终通过因特网传遍全球。《德拉吉报道》爆出克林顿性丑闻,4天后才引得《华盛顿邮报》跟进报道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寻找并获取他们在传统媒介上无法得到的消息,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传播理念、报道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的传播媒体都在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道路,它们纷纷搭乘网络快车,努力提高新闻播报时效,增加内容的可读性,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例如美国的一些主要报纸,如《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开设了自己的电子版,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是全美网上读者最多的电子报纸,每天有100万以上的用户进入网址。我国目前约有2200多种报纸,其中的七分之一已经上网,没有上网的也在积极做准备(3)。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公司开始把自己的节目送上互联网。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英国空中广播公司、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日本广播协会、新加坡电视公司以及我国的香港电台等,都在互联网上播出了广播电视节目。新世纪之初,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集团与网络媒体巨人美国在线合并,又为传媒业增添了一道新景观。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有力地突破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它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它在网络经济时代展现出新的风采。


三、前景瞻望
新闻传播“大众化”从出现到完成,用了60-70年的时间,互联网从投入商用到全面普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那么,未来媒体的发展将会如何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方程式,不过答案却是肯定的: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完善,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速度将会越来越快,间隔将会越来越短。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上一次媒体技术革命还没有完成时,新的媒体技术革命的端倪已经出现。美国即是如此。20世纪末,在刚刚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计划。所谓“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载体的信息集成和整体化战略,借助于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照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的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全球信息传递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地球”比“地球村”前进了一大步:后者是指传媒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此地发生的事情彼地很快就能知晓;“数字地球”则是指无论你想要了解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一方面的情况,只需一个指令就能办到。人类的主动性由此又大大提高了一步。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数字地球”的初步实现是在2005年左右,它的基本实现预计在2020年左右。

当然,美国在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计划时,也在谋求它所主导的“世界新秩序”,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科学技术毕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一经开发,就不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通过努力化弱势为强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抢占信息传播领域的“制高点”,应当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国家层面上的战略目标。

我国虽然在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发展方面和美国有差距,但距离并不遥远。正如专家所言:“中国进入每一个时代,都迟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次进入网时代却没有迟到,几乎和美国、欧洲同步”(4)。据统计,到20世纪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00万,上网计算机2000万台,www站点超过10000个。预计未来7年,固定电话年增加用户17%,移动电话增加47%,互联网年增长200%以上。除了电信网,还有广播电视网(8000万用户)和计算机网(1000万用户)(5),市场发展潜力十分惊人。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出有效的追赶战略来,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的传播业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注释:

(1)见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6月7日文《大陆网站发展迅速》。

(2)《新经济革命》第22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4月。

(3)陈虹等《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4)同上。

(5)《新经济革命》第49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