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祁东县人民医院 421600
【摘要】目的: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情况的统计,总结最佳的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应用华法林治疗,实验组则应用达比加群治疗,统计抗凝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占1.85%,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事件,占11.11%,两组均为轻微出血倾向,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但实验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因并发心力衰竭死亡,实验组患者中无死亡病例。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疗效较好,且有效降低了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达比加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疗效;安全性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为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出现脑卒中、系统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致残、致死率,被临床所重视[1]。以往,在患者治疗中,多采用华法林予以抗凝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具有一定局限性,即由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了出血风险。为达到抗凝作用,同时提高用药安全性,本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两种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实验组包括29例男患及25例女患,年龄56-79岁,平均(64.57±3.45)岁,患病病史3-9年,平均(5.22±2.16)年;对照组包括31例男患及23例女患,年龄55-78岁,平均(63.14±3.87)岁,患病病史2-11年,平均(5.36±2.25)年;本次研究入选的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经心电图或长程心电图记录到房颤诊断确诊,需排除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存在其他抗凝治疗禁忌症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口服华法林钠片(国药准字:H20171095,生产企业:Orion Corporation,规格:3mg*100片)予以抗凝治疗,维持患者国际正常化比率(INR)2.0-3.0。实验组患者则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国药准字:H20170137,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规格:110mg*10粒)治疗,110mg/次,2次/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出血情况,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置。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12-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栓塞、脑卒中(缺血性)等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胃肠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脑栓塞,发生率为3.70%,患者均于脑栓塞发生后急检凝血酶原时间指标计算INR可知,两例患者分别为1.5和1.7,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脑栓塞,发生率为1.85%,计算患者INR为2.0,两组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占1.85%,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事件,占11.11%,两组均为轻微出血倾向,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但实验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因并发心力衰竭死亡,实验组患者中无死亡病例。
讨论
心房颤动具有慢性、持续性、进展性的特点,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脑卒中的风险,一般临床治疗多以抗凝、率律治疗及原发病治疗等为主[2]。其中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作用原理为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活化,达到抗凝效果,其抗凝疗效确切,但在临床长期实践治疗中发现,华法林的出血安全性较差,应用期间临床需加强对患者出血事件倾向的监测,该药物的应用利弊及安全性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药达比加群属于新型抗凝药物,属于直接、可逆性的非肽类凝血酶Ⅱ因子抑制剂,药物口服后,经肠道吸收入血,以浓度依赖方式特异性与凝血酶纤维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结合,对血栓结合型凝血酶的活性产生阻断作用,从而发挥抗血栓作用,通过对纤维蛋白原的阻断,使其裂解为纤维蛋白,达到抗血栓、抗凝效果
[3-4]。达比加群的应用避免了华法林治疗窄窗,治疗期间无需反复监测计算INR数值以及无需对使用剂量反复调整。但需急诊手术、怀疑患者用药过量、发生器官严重出血等情况的患者,还需检测校准稀释凝血酶时间(dTT)谷浓度指标,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用药后抗凝效果。若dTT指标超过200ng/ml,则需考虑患者出血风险处于较高水平[5]。本次研究中应用达比加群治疗的患者与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差异不大(P>0.05),但实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明确了达比加群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般情况下,达比加群用药期间无需监测INR,但应用该疗法还需严格遵从用药适应证,掌握禁忌症及不良反应,以确保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予以抗凝治疗疗效较好,且有效降低了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月,赵京玉,鲁宛灵,等.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1):2008-2011.
[2]李松南,董建增,王璐,等.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2016,11(8):1105-1109.
[3]王蓉.达比加群与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
[4]穆金兴,齐丽平,陈要起,等.达比加群对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病人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1):2795-2797.
[5]郑炜平,陈锋,李永坤,等.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5):33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