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雪花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在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中选取124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干预组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其急诊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安全性具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安全性评价

心肺复苏是当前医院急诊科室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类急救措施,在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在行心肺复苏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必要的急诊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1]。基于此,本文就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12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区间为15-78岁,平均年龄(55.7±3.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脑出血32例,农药中毒20例,肺栓塞6例,电击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为密切监测病情、并发症以及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活动等等。干预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其中,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电监护护理干预。对于行心肺复苏患者而言,在接受治疗后虽然可以幸存,但是也同样会由于病情危重导致死亡,因此,在患者行心肺复苏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基本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护和观察,一旦出现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现象,应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②脑补复苏护理干预。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临床医护人员应将室温控制在19℃左右[2],并就脑部复苏护理措施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即使用湿毛巾敷于患者的颈部和额头,以此来降低患者的脑部代谢率,这样就可以将脑部组织再灌注状况降至最低。③气道护理干预。待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后,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严格依据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插管,以此来保证患者的气道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在进行低压气囊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放气频率进行准确合理的把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误吸和胃内容物反流这类不良事件发生。④心理护理干预。一般来说,就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而言,其由于病情相对严重,使得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消极情绪,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易导致护患纠纷这类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在患者实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的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等方式[3],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这样对于提升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例,%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常规组

62

25(40.32)

28(45.16)

9(14.51)

53(85.48)

干预组

62

35(56.45)

25(40.32)

2(3.23)

60(96.77)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常规组中,出现反应迟钝患者7例,记忆力减退患者3例,抽搐患者2例,烦躁患者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81%;干预组中,出现反应迟钝患者2例,记忆力减退患者1例,烦躁患者2例,抽搐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7%。干预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当前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主要临床表现为心音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且患者意识突然丧失[4]。一般来说,心跳骤停患者在发病前通常没有先兆,多数是以突然发病为主,当前临床上的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心肺复苏为主,这种急救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脑细胞受损程度,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急诊室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模式,通过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

本文重点对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具体影响及安全性进行了探究,选取了124例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2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行心肺复苏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对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着显著的效果,具有着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孟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121.

[2]刘树云.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6):144-145.

[3]张蕾.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112.

[4]高淑贞,高绪玲,刘正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1):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