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总医院第 82 医院 223001
【摘要】目的:研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二/三联9例(30.00%)、房性早搏二/三联15例(50.00%)、室性早搏成对14例(46.67%)、房性早搏成对14例(46.67%)、短阵室上速12例(40.00%)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房室传导阻滞15例(50.00%)和房性早搏早发16(5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佳,值得借鉴。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临床效果
冠心病属心内科常见疾病且多发于老年群体,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该病的主要诊断途径。由于该诊断途径有创伤且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大部分患者对其耐受力偏低【1】。随着医疗技术提升,心电图监测凭借其无创伤、重复性高的显著优势逐渐被用于临床冠心病的诊断中。为提升冠心病诊断方案的科学性,本研究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该病诊断效果,详情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6.0±3.5)岁;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7.5±2.5)岁。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监测。保持环境安静,患者平卧,全身放松。采用12导联心电图(NEC-3321型)进行连续描记。纸速:25mm/s,保持基线平稳且图像清晰。ST-T改变诊断依据:T波小于导联R波(10.0%)且ST段下移值大于0.05mV;观察组:给予动态心电图(BI9800型)监测。详细记录患者1天(24小时)内心电图变化情况,通过BioxWin全面系统分析其成像。通过多方位检查,效排除患者不同体位带来的影响和干扰。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①J点后(80ms)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值大于等于1mm,基线ST段已降低或升高,减去降低值或升高值;②ST段出现明显移位并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分钟,且出现心肌缺血2次(间隔时间≥1分钟)【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测仪器对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的检出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观察组(n=30),心肌缺血阳性28例,阴性2例,检出率为93.33%;对照组(n=30),心肌缺血阳性23例,阴性7例,检出率为76.67%。两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心率失常检出情况
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二/三联9例(30.00%)、房性早搏二/三联15例(50.00%)、室性早搏成对14例(46.67%)、房性早搏成对14例(46.67%)、短阵室上速12例(40.00%)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房室传导阻滞15例(50.00%)和房性早搏早发16(53.33%)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动态心电图可不间断24小时监测患者心电变化情况且观察范围广,可有效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弥补常规心电图监测的缺点与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冠心病诊断临床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佳,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文佳颖,胡申江.不同心电图检测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0):5033-5035.
[2]王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9):1550-1551.
[3]赵淑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5):2293-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