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
【摘要】静脉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经静脉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在手术治疗中较常用。合理地选用麻醉方式,并进行确切的实施,有助于减少麻醉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本文针对静脉全麻的特点及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静脉全麻在手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全麻;特点;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1]。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静脉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中的一种,在手术治疗中较常用。
1静脉全麻的特点
1.1优点
1.1.1静脉全身麻醉起效迅速,麻醉效能强。多数静脉全麻药经过一次臂脑循环时间即可发挥麻醉效应。采用不同静脉麻醉药物的相互配伍,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1.1.2患者依从性好。静脉全麻不刺激呼吸道,虽然部分静脉麻醉药静脉注射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不适感,但大多持续时间短暂且程度轻微。
1.1.3麻醉实施相对简单,对药物输注设备的要求不高。
1.1.4药物种类齐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搭配。
1.1.5无手术室污染和燃烧爆炸的潜在危险,有利于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1.1.6麻醉效应可以逆转。现代新型静脉全麻药的突出特点是有特异性拮抗剂。如氟马西尼可以特异性拮抗苯二氮卓类的全部效应,纳洛酮可以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全部效应,非去极化肌松药可用新斯的明拮抗[2]。
1.2缺点
1.2.1静脉全麻最大的缺点是可控性较差。静脉输注后其麻醉效应的消除严重依赖病人的肝肾功能状态及内环境稳定,如果由于药物相对或绝对过量,则术后苏醒延迟等麻醉并发症难以避免。
1.2.2静脉全麻主要采用复合给药方法,单种药物无法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一般要复合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引起药动学和药效学发生变化,导致对其麻醉效应预测难度增大,或出现意外效应。
1.2.3静脉全麻过程中,随着用药速度及剂量的增加以及复合用药,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应高度重视。
1.2.4需有专门的静脉通道,一些静脉麻醉药对血管及皮下组织有刺激性而引起注射时疼痛。
2静脉全麻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
2.1理想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特点
2.1.1能灵敏而特异性的反应记忆存在或缺失、意识存在或缺失。
2.1.2无创,性能稳定。
2.1.3监测实时数据。
2.1.4使用方便。
2.1.5受外界环境影响小。
2.2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应用
在临床麻醉和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2.1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BI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利用功率谱分析和双频分析对脑电图进行分析处理的技术。l996年美国FDA批准将其应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BIS是一个复合指数,范围从0~100。BIS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镇静和意识状态。但是不同的药物或者不同的药物配伍均会对利用BIS值判断镇静程度和意识状态带来影响。一般来讲,BIS值在90~100时,患者清醒,60~90则处于不同程度的镇静和意识抑制状态,40~60处于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40以下则为抑制过深[3]。
2.2.2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的监测: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在清醒状态下个体间及个体本身差异较小,且与大多数麻醉药作用剂量相关的变化。因此,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较AEP中其他成分更适于判断麻醉深度。Mantzaridis等提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 index)的概念,它使AEP波形的形态得以数量化。一般AEP index在60~100为清醒状40~60为睡眠状态,30~40为浅麻醉状态,30以下为临床麻醉状态。许多学者已将AEP index应用于临床知道麻醉用药。
2.2.3脑电Narcotrend分级监测:Narcotrend能将麻醉下的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并分级,从而显示麻醉深度。Schmidt等的研究表明Narcotrend分级和BIS可作为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期间评价麻醉状态的可靠指标,但Narcotrend分级和BIS不能反映麻醉深度中的镇痛成分[4]。
2.2.4研究全身麻醉效应成分的新手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PET和tMRI能将脑功能成像,为全身麻醉药物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脑电图相比,它们可以提供药物效应的解剖定位和通路信息。近年来,PET和fMRI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在全麻效应(意识、遗忘、无体动等)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脑结构。现代PET配体技术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麻醉药调制脑内不同受体功能的途径。可以预见脑功能成像技术将在全身麻醉机理及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3小结
静脉全身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与吸入麻醉相比,静脉麻醉药物种类繁多,可根据麻醉本身特点及不同的病情特点选择使用。在现代麻醉方法下,麻醉深度的定义非常复杂,难以统一,但临床麻醉中有已达成共识的临床麻醉目标(goals),即无意识、无痛、无体动和自主反射等。静脉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与给药的剂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给予适当剂量的麻醉药物可以很快达到气管插管和外科操作所要求的麻醉深度。总之,充分了解静脉全身麻醉的特点及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利于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有助于手术的成功及术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许敏,蒋天鹏,宋杰,安天志,吴晓萍,周石.静脉全身麻醉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J].785-788.
[2]邱远东,曹殿青.静脉全麻中基于脑电的麻醉深度监测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86):68-69.
[3]杨鸿刚,陆丽玲.小剂量咪达唑仑在静脉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
[4]林有梅,香效明,吴小芸.麻醉深度监测对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