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西 桂平 537200)
摘要: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类型,及早诊断是对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的基础。目前影像学技术显著进步,CT检查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治中的运用也获得显著发展。目前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CT技术类型较多,本文就各CT技术类型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效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CT;诊断;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时间过长将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纤维化早期具有可逆性,及早控制肝纤维化可促进患者肝脏恢复正常[1]。肝硬化是因多种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损害,且肝硬化诊治不及时将诱发肝癌[2]。因此,及早诊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但病理检查过程具有创伤性,且诊断费用较高,对患者诊断耐受性要求较高,且无法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状况,临床应用受限[3]。CT检查操作简单,检测时间较短,对患者耐受性要求较低,可用于患者病情动态监测,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影像学技术进一步进步,CT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临床诊断纤维化和肝硬化的CT技术也明显增多,可分为CT常规平扫、增强扫描、能谱CT、灌注成像、分子影像学等,现进行综述。
1 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生的基础,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时,肝脏形态学将呈现明显变化。通过CT常规平扫和CT增强扫描可及时了解患者肝脏形态、结构、周边结构变化状况,肝硬化患者多呈现边缘波浪状、肝裂增大、胆囊壁增厚、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脾大、腹水等异常征象,且可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辅助病情诊断[4-5]。实施CT常规平扫和CT增强扫描简单,诊断费用较低,在基层医院应用广泛。但实施CT常规平扫及CT增强扫描时,仍存在诊断特异性较低特点,极易出现误诊状况。如段发兰[6]等人的研究中,实施CT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75.0%,准确率为70.0%,诊断效果有待提升。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肝纤维化患者与早期肝硬化患者形态学改变较为相似,鉴别诊断难度较大,易出现误诊;②CT常规平扫及CT增强扫描诊断效果也受影像学医师主观经验影响,部分医师对早期肝脏形态改变轻微征象认知不高,易引起漏诊和误诊[7]。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肝脏体积缩小状况,且随病情加重,体积呈缩小趋势[8]。而实施CT检查时对肝体积测定准确性高,因此,临床可通过CT测定肝体积变化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程的评估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9]。
2 能谱CT
实施CT检查时,球管中X射线呈现连续能量分布,而能谱CT是利用物质在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吸收效果差异性来获取不同图像的诊断方式。通过能谱CT高低能量扫描实现物质分离,可获取不同能量下的虚拟平扫图像、单能量图像、碘图、水图及能谱衰减曲线等多组数据,从而可反映病灶部位形态学变化状况,并可对相关物质成分实施定量分析。如通过碘图像可了解受检部位碘含量状况,通过转换可计算出受检部位的血流量,反映了组织血供情况,用以区别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10]。目前能谱CT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诊治中的运用逐渐增多。在任占丽[11]等人的研究中,对30例肝硬化患者实施上腹部能谱CT增强扫描,并实施单能量图像重建、基物质分离图像重建,结果显示患者尾状叶各分期碘浓度、碘含量、碘分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分叶,且可获取各分叶血流动力学状况。在江帆[12]等人的研究中对Child-Pugh分级20例A级、20例B级、18例C级患者均实施了能谱CT GSI三期增强扫描,测定各部位碘浓度状况,结果显示A级、B级、C级患者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门脉期碘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实施能谱CT检查时,对病灶定量分析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与常规CT相比,其可一次性获得多图像,有效降低扫描辐射,对微小病灶检测效果也明显提升,但目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能谱CT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运用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 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存在明显差异,该检查方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实施连续扫描,进而获取感兴趣区时间与密度曲线,通过数学建模过程计算灌注参数,从而量化局部组织血液灌注状况的检测结果。肝脏属于双重供血脏器,正常情况下肝动脉供血量约为25%-30%,门静脉供血量约为70%-75%。对于存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而言,患者处于门静脉高压、血窦闭塞状态,使得患者门静脉血供减少,为维持肝脏正常血供,肝动脉常呈现代偿性血流升高状况
[13]。因此,实施CT灌注成像可及时了解肝脏血供状况,辅助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情诊断。在刘再加[14]的相关研究中,对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实施了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门静脉灌注量、肝总灌注量与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而肝动脉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达峰时间及平均通过时间与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在陆钦[15]等人的研究中通过CT灌注成像检测不同程度肝硬化灌注成像参数能反应不同阶段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门脉灌注量的检测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更为敏感。实施CT灌注成像检测可及时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状况,这些改变往往发生在肝脏形态改变之前,对肝硬化早期诊断中应用效果显著,但该检测方式辐射剂量较大,且缺乏标准化扫描方案,运用过程中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也存在大量数据重叠,使得其诊断过程也受到限制[16]。
4 CT分子影像学
CT分子影像学是通过CT检查显示组织、细胞、亚细胞之间特定分子,并了解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状况,辅助判定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检测方式[17]。CT分子影像学检查空间分辨率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效果。肝组织中存在细胞内间隙、血管腔内间隙、细胞外血管外间隙,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过程中将出现细胞外基质在细胞与血管间隙大量沉积状况,且营养物质和大分子转运过程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与慢性肝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因此,可通过CT分子影像学检查辅助病情诊断,且细胞与血管间隙扩张程度高低与患者病情等级高低正相关[18-19]。此外,患者病情加重后,肝内血管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出现血栓,进一步辅助病情定性定量诊断[20]。
5 小结
目前CT技术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诊断中具有运用价值,CT技术类型较多,且各检测方式各具特色,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探讨各技术,通过联合诊断方式,发挥良好的定性定量诊断效果。低剂量成像、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CT分子影像的出现,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定量诊断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光德,赵景民.不同病因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理特点[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6):1086-1091.
[2]张强,赵相轩,孙巍,等.水通道蛋白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6):1192-1195.
[3]陈春,杨智娟,江敏毓,等.肝弹性成像联合透明质酸及血小板判断早期肝硬化与肝穿病理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10):1653-1656.
[4]邢卫红,冯爱东,李若旭,等.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79-82.
[5]郭新忠,戚元刚.超声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价值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2):140-142.
[6]段发兰,李亚新,杨飞翔,等.CT与FIB-4无创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效果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6):119-120,124.
[7]黎美玲,陆健,徐晓莉,等.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CT与MRI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65-69.
[8]侯俊光,沈颜芹.肝纤维化程度对行腹腔镜下ALPPS术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602-603,606.
[9]符玉环,贺文,王克扬,等.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研究——与乙肝肝硬化和正常人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517-1520.
[10]王芳,沈加林,华静,等.能谱CT在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5,30(7):763-767.
[11]任占丽,贺太平,任成龙,等.能谱CT成像对肝硬化不同肝叶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4):550-553.
[12]江帆,邓克学,赵娜,等.能谱CT成像应用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1):48-52.
[13]韩晓凤(综述),孙勇(审校).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0(10):1724-1726,1727.
[14]刘再加.肝纤维化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指标及其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8):958-960.
[15]陆钦,周寒松,柳勇,等.320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轻中度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5,37(6):601-603,前插2.
[16]王婷.不同病理分期老年肝纤维化患者多层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2(10):66-69.
[17]刘丽,郁春景,陆锐,等.新型PET/CT分子影像动力学建模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9(4):5-8.
[18]姚义好,蒋日烽,张巨,等.RSNA2014分子影像学[J].放射学实践,2015,30(1):8-11.
[19]陈婕,宋彬.Gd-EOB-DTPA在肝细胞癌分子影像研究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6,31(1):40-43.
[20]孙凯.专题--现代医学影像从传统影像到分子精准影像[J].中国医学装备,2015,11(2):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