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卿河北邢台市第三十一中学054000
美国著名教育家亨利·詹姆斯认为,教师“要在情感体验的这一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情感流向,使他们的情感提到一个恰当的高度,这样就牢固地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充分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元素,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流溢生命的动感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参与角色转换,产生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优美、形象、富有智慧、情感与情趣的创设,以唤醒学生情感与经验的积累,展开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保持学习的最佳情境状态,使教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我们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画面等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诱发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感受事情,领略场景,领略人物。如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不妨播放歌曲《懂你》,效果自然会很好;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组织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那震撼心灵的交响曲,感受那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那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也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的形式来激活学生情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乐屋”还是“禁锢之屋”?《皇帝的新装》中“骗子到底骗了谁”?由于抓住了矛盾或焦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
总之,灵活开发教学中的情感潜能,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感染,情操就会得到陶冶,同时也会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
二、领悟文本,丰富情感体验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情感著写的,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展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濡染、受到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为此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启发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潜心置身于文本之中,认真揣摩品味,细心体会了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三、注重朗读,深化情感体验
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需要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才能了悟作品的内涵,即“披文入情”。“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索、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而朗读则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一次次的朗读,就是一次次地体味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读”书。这种“读”书不单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齐读,只追求外在的气势和整齐划一的效果,而是创造性地“读”。整体感知阶段,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读,来初步体验文本。在深入探究部分,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美读,把体验的初步感觉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读。如读《春酒》的最后一句:“可是我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家醅呢?”教师要学生把结尾的“呢”去掉,让学生再读,学生果然从这个语气词中体会到了作者那种淡淡的乡愁;读辛弃疾的词,最后一句是“可怜白发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种壮志难酬的心境,让学生读三遍,要求一遍比一遍感情更悲壮。
研究表明,琅琅的读书声可促使学生用心灵与语言拥抱、用心灵同作者交流、用心灵和文本碰撞,从而进入“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的境界。
四、放飞想象,升华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阅读主体的“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整体感知,而这种“悟”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主体的想象。
如学习《陌上桑》,文中对罗敷的描写,有用具美、饰物美、服装美、语言美、姿态美等等,那是一个美的化身,而这些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才能“看到”。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师的“诵读法”,学生通读之后,眼前浮现的只能是模糊的罗敷;如果教师恰当启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浮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会是活灵活现的罗敷;如果教师把课“讲深”、“讲透”,那个罗敷只能是作者笔下的罗敷,而不是学生脑中的罗敷了。可见想象和联想是进入文学作品“意境”的桥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它特有的音响。”我们只有用心创设情境、领悟文本、注重朗读、放飞想象,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奏响学生的心灵强音,打造魅力无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