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立交桥病害分析与加固改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南港立交桥病害分析与加固改造

陈国华

佛山市南海区公路管理站

摘要: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病害,为保持桥梁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必须对危旧桥梁进行加固改造。文章对南港立交桥的病害原因分析,并提出科学的加固改造措施。

关键词:立交桥;病害分析;旧桥加固改造

1工程概况

南港立交桥由A、B、C、D、E、F六条匝道组成,A匝道为246m;B匝道为100m;C匝道为65.77m;D匝道为60.77m;E匝道为40m,F匝道为186m。桥面设计荷载等级为“汽车-20级”、“挂-100级”。

2病害原因分析

通过对该桥外观检查、静动载试验及计算研究,对发生桥面铺装破坏和梁体开裂的现象分析如下:

(1)桥面板较薄,湿接缝尺寸小,构造薄弱,施工时接缝混凝土浇筑质量不易达到设计要求,造成梁与梁间的荷载横向传递差,使接缝开裂,单梁受力增大。

(2)混凝土铺装层太薄,浇筑前桥石板无凿毛、清除浮浆,并冲洗干净,致使浇筑后二者结合差,常发生分层现象,再加上T梁预制安装不准确,相邻梁翼缘高低不平,铺装层混凝土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常被压碎,不能与桥面板整体化作用,引起桥面破坏。

(3)在桥面伸缩缝处,当伸缩缝质量和安装精度不够时,超重超载车频繁冲击,造成桥面振动过大或桥面伸缩缝处强烈震动,导致此处混凝土开裂,伸缩缝破坏。

(4)不少横隔板焊接钢板外露锈蚀,各横隔梁联系薄弱,荷载集中承受在个别T梁上,严重降低了桥梁整体横向刚度,引起裂缝快速扩展。

(5)梁体端部腹板偏薄,抗剪能力差,致使支座处出现了较多斜裂缝和竖向裂缝,且有继续延伸的趋势。众多斜裂缝和竖向裂缝使结构抗剪强度已低于原设计承载力要求。

(6)T梁中横隔板存在大量裂缝,不少下缘混凝土脱落严重,产生原因与桥面较宽,轮载过重和偏载明显(入港和出港车辆轴重差距很大)有关。

(7)车辆超载严重。超载有以下几种情形:①整车质量超过设计车辆重量;②单轴重量超过设计车辆单轴重量;③车辆超速,使其冲击系数超过规范值。频繁的超载车辆使结构处于高应力幅工作状态,降低了桥梁结构的安全系数和使用耐久性,直接导致结构破坏、跨塌,造成严重后果。

3加固方案设计

结构维修方案从加强结构受力面积和增大结构的抗裂能力二方面考虑,不同部位的加强方案如下:

3.1桥面铺装层

桥面进行补强设计,拆除旧桥面铺装层,清理凿毛后在T梁腹板顶部表面,顺桥向间距30cm植φ12钢筋;新桥面铺装采用6cm厚沥青混凝土+13.25cm(8~18.5cm)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布置1层φ12@15cm×15cm钢筋网。在沥青混凝土与整体化现浇层间设防水层。

3.2桥面连续

在施工桥面整体化层前,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塞严连续缝,在桥面连续缝处纵向整平30cm宽,喷刷2遍热沥青,然后铺一层塑料薄膜,密贴板端;配置纵向短钢筋,加强桥面连续,加强钢筋部分长度做失效处理。桥面连续与桥面整体化层混凝土一同浇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80%以上后,锯缝填塞沥青马蹄脂,最后整体铺设沥青混凝土。

3.3伸缩缝

改造时,拆除旧伸缩缝,采用3跨一联,全桥共5联,只设6道浅埋式横向50型伸缩缝。

3.4T梁

T梁腹板在支座附近出现了较多的斜裂缝和竖向裂缝,腹板底部出现较多横向裂缝,故对T梁采取以下加固措施:

(1)T梁腹板底部贴两层碳纤维布以提高抗弯承载力。

(2)靠近腹板端部3.4m范围内,腹板进行单侧加厚,加厚混凝土厚度为5cm,加厚部分与原梁体通过植筋连接成整体,内置1层φ10@10cm×10cm的钢筋网。

(3)在加厚段贴碳纤维布,布条宽12cm,间距20cm。为了提高碳纤维的使用年限和承载能力,采用U形碳纤维锚固箍。

(4)原设计横隔板采用钢板焊接,钢板锈蚀,联系较弱,为增强梁体间连接,现将横隔板凿除50cm×80cm的矩形块,侧面植筋后,内置钢筋网,下面两排钢筋与原有的隔板中φ22预留钢筋焊接,浇筑混凝土,加强T梁之间连接。

3.5支座

考虑到结构的使用性和耐久性,改造时将旧支座拆除,用新的板式橡胶支座更换,将支座承载能力提高一级。

4主要加固施工工艺

4.1钻孔植筋植筋施工方法

(1)钻孔:孔深与锚筋埋设深度相同,孔径比锚筋直径大2~4mm,孔位应避让构造钢筋,孔道应顺直。

(2)清理钻孔:孔道先用硬鬃毛刷清理,再以高压干燥空气吹去孔底灰尘、碎片和水分,孔内应保持干燥。

(3)灌胶:将植筋胶由孔底灌注至孔深2/3处,待插入锚筋后,胶即充满整个孔洞。

(4)插入锚筋:锚筋插入前应先以钢刷清除插入部分的表面污物,再用丙酮擦净、拭干钢筋。须插到孔底,孔口多余的胶应清除。

(5)在胶液干固之前,避免扰动锚固钢筋,孔位附近不应有明水。

(6)植筋钻完孔后,应立即清理干净,并予以植埋,避免

成片植筋孔长时间空待。

4.2粘贴碳纤维布

粘贴碳纤维布工艺流程如下:

打磨、清理梁体表面→粘贴表面找平→涂刷第一层粘贴(底层)胶→涂刷第二层粘贴胶→粘贴碳纤维布(第一层)→涂刷第三层粘贴胶→粘贴碳纤维布(第二层)→涂刷第四层粘贴胶→养护→检验粘贴质量。

粘贴碳纤维布施工工艺

(1)首先将需要粘贴碳纤维布部位用砂轮打磨平整,清除表面腐蚀、剥落的混凝土和灰尘,使粘贴面露出骨料,表面有油污的应用脱脂棉纱蘸丙酮或二甲苯溶液等清洗,然后用高压水枪清洗梁体粘贴面的粉尘。按设计要求对梁体裂缝进行灌缝或封缝处理,混凝土的凹陷部位用环氧砂浆修补找平。

(2)找平材料表面干燥后,把刷涂料用的滚子蘸以事先配好的碳纤维粘结胶,在梁体粘贴面上来回滚动,涂抹一层底胶。粘结胶由环氧类主料和固化剂2种材料配制而成,两者的推荐重量比为3:1。也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调节固化剂的用量来加快或延缓胶体的固化时间。

按以上的比例配制的粘结胶固化时间为20~40min固化时间也会受到温度影响,温度较高时固化较快。推荐的施工温度为20℃,施工温度低于5℃或雨天应停止施工。粘结胶不能与水相溶,因此必须保持粘贴面的干燥。底胶须涂抹均匀,使梁体表面充分浸透,但也不宜过多,以不形成聚集的小液滴为好,防止底胶固化后形成小疙瘩,影响碳纤维布的粘贴质量。

(3)底胶固化4h以后,方可涂抹第二层胶及粘贴碳纤维布(第一层)。碳纤维布纤维条的方向应与加固部位受拉力的方向一致。粘贴时,要一次粘贴平整,用滚子顺着纤维走向来回滚动,防止形成褶皱、损伤纤维条或多次扰动碳纤维横向的编制线,以免碳纤维条松散或改变碳纤维条的受力方向。碳纤维布确实需要搭接时,接头处至少要搭接10cm以上,搭接部位应避开构件应力最大区段,且搭接端应平整无翘曲。多层搭接的各层接口位置应不在同一截面上,每层接口位置的净距离应大于20cm。

(4)粘贴强度形成期间(一般为3d)不得有加载、振动等干扰,必要时应保持成形所需要的压力。在固化4h后,涂抹第三层胶及粘贴碳纤维布(第二层),在固化4h后,再涂抹第四层胶,以保护碳纤维布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涂抹要均匀,防止漏抹。

5结语

南港立交桥在加固改造完成之后,经过多年的试通车营运,该桥使用状况良好,说明加固设计的方案是成功的。采用该方案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桥面进行补强,增大了结构的受力面积,增加了结构的刚度,使结构的受力合理。

(2)采用植筋以及粘贴碳纤维布等加固方法,加固技术成熟。

(3)该施工方案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无需大型设备。

该桥的成功加固维修,也为今后类似桥梁的加固积累了一些经验:

(1)结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安全储备,要考虑多种不利因素,要考虑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变化。

(2)结构物的超载使用对结构的影响较大,极大地缩短了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安全隐患较多,必须及时进行加固,以保证安全使用。

(3)结构物一旦受力超过极限,将会极大地影响周围结构的受力,出现连锁反应,使原有结构与设计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危及结构物的安全使用。

(4)加固设计方案要有主次,在满足受力条件的前提下,还要对结构在构造方面进行加强。

(5)修补方案要考虑现场的实际操作条件,在保证受力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操作难度,以达到保证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TJ021-8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2]JTG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3]谌润水,胡钊芳,帅长斌.公路旧桥加固技术与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GB50376-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