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

韩盛华陈凤娇孙泓丁硕吴俊波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50022

摘要:针对传统村落郭家沟村,在规划布局方面分四个部分进行:一是居住形式及道路的形成原因,二是民居间及村落的演变所产生的空间关系,三是绘制总平面图并调研村庄总体规划与环境关系,四是走访了解居民需求并从空间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的发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居住形式,道路形成,空间关系,规划与空间,应对措施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本文将以传统村落郭家沟村为例,从建筑艺术及村镇空间格局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一、居住形式及道路的形成原因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最早始于周代。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崖畔剜窑住作家。”可见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而郭家沟村地处陕西榆林属于窑洞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因此其窑洞也较为典型。

首先窑洞的居住形式方面,陕北的窑洞主要分为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土窑是挖出来的,石窑是箍起来的。据我们调查了解到,郭家沟窑洞主要分为两种:一为土筑老窑;二为石筑新窑。

当然这样的居住形式并完美无缺,窑洞虽然冬暖夏凉,但同时也存在通风较差,光照不足,夏季屋内做饭导致闷热难耐,建造成本高等问题。例如根据当地村民介绍,俢挖一排满足普通居住用途的窑洞往往要花费四五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并且过程也比较繁琐费时,这时修建平房安装空调反而显得更加经济划算。

郭家沟村内绝大部分窑洞为依山而建的靠崖窑,除村委会和卫生站等少数公共建筑分布在乡级公路旁以外,其他居住窑洞都分布在河对岸的山腰上,中间通过桥梁公路连接,整个村庄便依山呈阶梯状分布。由平面图可以知道,山脚沿河岸两边都是水泥路,其中北岸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山顶党支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名称)附近。这些路都是由村里规划修建的,质量较高,小轿车和小型货车均可通行。其他道路则都是蜿蜒上山的羊肠小道,成因无外乎是早期人们在山腰较平缓处修建窑洞为方便出行自行整平,后由于交通工具的变迁再使用一些石料铺砌,或用混凝土稍加修整。另在《平凡的世界》剧组拍摄期间,曾对村里孙玉厚家、孙玉亭家等院落前的道路进行过俢整,但由于村庄道路并未进行过系统的规划铺设,而多是因窑洞选址而定,简单的修整改造等还是不能改变大部分道路崎岖难行,村里交通状况落后的事实。

二、民居间及村落的演变所产生的空间关系

郭家沟落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该村古村落保护比较完整,古窑洞村落群建筑有一定特色,建筑密集,层次复杂,层层叠叠,错落不齐,但布局十分合理,水路出路东拐西绕,有高有低,陌生人很难找到出路,这在陕北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其坐东向西,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700多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古村落群建筑共有62院,大小石窑洞186孔,古大门石木结构有18座,马棚圈舍68处,每个院子都有围墙、大门、二门,石板院子里有枣树、老槐树、榆树等树种,石磨、石碾、排水石壕、石槽、滴水石应有尽有,建筑风格独特且错落有致,彰显出古香古色的韵味。除以上基本情况,在民居间空间关系方面,我们通过观察走访了解到,村中每家每户大都有自家内院,且邻里间都有围墙相隔(部分围墙由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拍摄需要进行了局部拆除),即使同一家族共用的10孔窑洞也会在兄弟居住洞口间加以隔墙进行分割,以保证各自生活的私密性减少干扰。由此可见窑洞的建筑形式虽然朴素但已形成院落的形制且注重居住的私密性,为后期平遥古城等四合院形制的建筑群的建设做好了铺垫。

在空间布局上郭家沟村的窑洞依山面水而建呈阶梯分布,其中老窑多临双水河而建,对外交通相对便利且取水方便;新窑则顺山势向上发展,一来是山脚已无空地可供建造新的窑洞,二来窑洞虽冬暖夏凉但山脚位置地势较低虽便于修建但采光通风视野等均远不如半山腰处,即使烧起火炕冬天还是寒冷难耐,三来随着自来水的供应山脚临河取水已不再必要,且处于山脚处的老窑由于文化保护等需求不便铺设自来水管道等这也间接促进了人们向上迁移。

综上,郭家沟村民居在布置上极注重居住私密性,民居虽尚未形成合院形制但洞前均有小院,房屋排列紧密处下部窑洞顶即为上层内院,另外民居间均有隔墙进一步保证了各家私密性;在空间分布上新旧明显分层,旧窑由于交通及取水问题多位于山脚临水处,而新窑除用地与自家地皮位置及国家政策有关外,则更注重生活质量,通风采光问题被更多的考虑进来,广阔的视野也成为考虑因素之一。

三、绘制总平面图并调研村庄总体规划与环境关系

经过一星期的走访,由小组成员丁硕仔细绘制出郭家沟村平面图。

由图可见桥梁跨过双水河通往村口,其中黄色区域为一般民居,早期民居窑洞朝向基本顺应河流流向,而后期民居窑洞则与现在建筑相类似大多坐北朝南。成因大致有二,一是生活需求,早期村民生活等都需依靠门前的双水河,而现在自来水已可通往各家各户,此时建筑朝向不必过多考虑取水等问题,而是更多的考虑其朝向的在通风采光方面的合理性;二是生活品质,曾经的村民需挑水使用,而现在水源已不再是问题反而高处自来水更为方便一些,那么生活中采光通风取暖甚至是具有广阔的视野就逐渐被人们纳入考虑范围内,所以坐北朝南的新窑应运而生,另外通过对通风采光的处理也解决了其冬季室内由于树木遮蔽等原因造成的阴冷问题。图中紫色为经营餐饮的民居,其多位于主要交通节点附近,较为醒目,因此有利吸引游客前来就餐。最后蓝色区域为该村神庙(三官庙),位于村口充分发挥其团结族人等作用。

由上图及进一步分析可见,传统村落郭家沟村建设初期虽无详细规划村庄的发展方向,但由于人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民居在分布上自然地进行了分层,形成了现有的空间形式,主要影响因素有三,分别为水源、交通与朝向。过程大致为最初以村口为中心沿河带状分布,随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民居沿山势走向向上放射分布,并取采光通风视野等均优处建设,最终形成现在的规划布局形式。其因环境与需求而成,又与环境和谐统一。

四、了解居民需求,从空间发展上提出应对措施

在郭家沟村的6天里,我们用调查问卷以及口头询问的方式在每家每户进行的调研,调查了关于村里人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等问题。

教育方面:我们了解到村中并无小学,学龄儿童上学并不方便。“村子里的小学没人上,家里的孩子上学现在都要去县城上,坐大巴车要一个小时。”我们寻访的位于郭家沟村北角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如是说,“上个学那么折腾,家里爸妈愿意的就搬到(绥德)县城里去了,不愿意的有一些小孩就没去上学,不过现在很少了。”

交通方面:我们得到的关于交通不便的信息,大都来源于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年纪大了膝盖不行嘛,上山下山的不方便,就很少有出去了,都是在家里自己活动。”然而住在高处的住户交通却更加方便,因为高处的住户家门口有国家主持修建的乡道,可以走电动车,不像各家修建的沙路,比较陡峭,不太适合车辆行驶。

生活服务设施方面:我们发现越是住在老房子,即越是住在山脚靠河的地方,越没有供电供自来水。而山顶离抽水的水塔近,自来水越丰富。有些半山腰的老房子没有供水,就需要家中的老人小孩去山脚的水井打水,或者自己在家开井打水。

总体上,郭家沟村的主要居住问题,大都是因为长期居住形成的高低差及村落对外的开放过少,导致村落的内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对外的交流也不够发达而形成。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这次调研,我们发现,郭家沟村正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着萎缩。我们调查的13户人家中,仅有两户人家家中有孩子留在郭家沟村继续生活(包括一位身有残疾的青年),而其余的子女大部分选择搬到县城居住,少部分因为读书和工作的因素生活在西安及周边城市,少数在江浙一带,还有一些女孩嫁到了山东一带。而大部分人家现在只剩下老人,小孩也跟随父母住在城市中,郭家沟村存在较严重的留守老人现象。而老人的普遍年龄都在70左右,甚至有70岁老人在家中赡养90岁的父母,而没有什么收入能力,只靠种田等自给自足。而不少老人离开后,祖宅就会荒废,出现旧房无人管理,废旧不能居住的现象。部分这样的房屋直接荒废,部分有后代的人家则另外在村子里建造新的房屋,出现私有土地闲置和荒废的现象。

而由于老人居多,郭家沟村的公共空间极端的不充足。村落不存在祠堂,仅有一个神庙(三官庙),原有的小学因为上学人数过少而几乎废弃,医疗仅靠村口省道旁的卫生站解决,大病上绥德县城医治。由于地势原因,村中没有公共广场,唯一的娱乐方式是在村委会里扭秧歌。目前村委会附近正在搭建戏台,为村庄增添了娱乐元素,但空间仍然是严重不足。大部分住在山顶的人家因为腿脚不便,甚至只有在家呆一天这种方式来消磨时间。

然而通过我们的访查发现,大部分的老人家对于娱乐方面的需求并不大。他们的作息习惯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模式,基本处于早起种地→上午做饭→中午休息→下午做饭→睡觉这样的模式。但缺乏娱乐空间也致使更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走向城市。

通过调研,郭家沟村呈现急剧萎缩现象,而居住空间上,交通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公共空间极度缺乏。为此,我们通过材料进行了探究。对于废弃闲置的住房,我们认为应该由村委领导统一进行管理,与屋主进行沟通,可以进行收回也可由村委领导进行监督来翻建或重建。而对于村落老龄化的现象,希望村委领导可以采取政策多扶持老人生活,并设法发展卫生医疗站,并且由村镇规划兴修道路,将道路铺设得更加便捷,不再出现过于陡峭,黄沙满路的现象。村内应建设一些邻近的休闲娱乐会所,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及锻炼身体的环境,减少老人独自一人在家足不出户的现象。

郭家沟村先天条件较其他村落较弱,但古旧房屋保存较为完好,形式统一,适合作为旅游景点及影视基地。希望政府能重视这样一个逐渐在萎缩的古村落,让这片古迹不至于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郭家沟村在窑洞建筑艺术及村镇空间格局方面有了较为全面及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传统村落正在萎缩,而在其保护发展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窑洞优点虽多但造价较普通民居偏高,导致了普通平房的出现破坏了原有村落形态;二是交通不便,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导致村民生活品质得不到保证,大多数老年人虽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其已严重脱节,间接导致了村落的萎缩;三是文教资源缺失,导致青壮年向外迁移,直接导致了村落的萎缩。因此,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保护与修复现存古建上,而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留住并吸引后人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让传统村落重新迸发活力。

结语

郭家沟村作为传统村落之一,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村落一步步发展过来的痕迹,从中了解学习到了先人的智慧。但与此同时,郭家沟村作为传统村落正在萎缩,其他的传统村落也多难逃萎缩衰亡的命运。因此传统村落作为我国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其保护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桄棍村翼.传统村落调研报告[R].2015,09;

[2]马蕊.绥德县郭家沟打造文化旅游名村之路[EB/OL].2016,06;

[3]梦阑珊888.浅谈陕北民俗文化[EB/OL].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