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凝血四项的改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凝血四项的改变

刘憬程

刘憬程(云南省安宁市中医医院检验科云南安宁650300)

【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方法肝硬化代偿组35例,失代偿组32例,对照组30例,检测凝血四项。比较代偿组与对照组,失代偿组与代偿组的差别。结果代偿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显著升高,FIB显著降低(P<0.01);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PT、APTT、TT显著升高(P<0.01),FIB降低(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降低的现象。凝血四项的检测对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预后的判断,以及出血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四项

肝脏在维持凝血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大部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因子都是在肝脏合成,同时肝脏还具有清除和灭活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1]当肝脏发生病变时,特别是肝硬化时,可引起严重的凝血因子、蛋白质合成代谢异常,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分析,探讨凝血四项指标与肝硬化患者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

选自我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肝硬化患者67例,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29~71岁。肝硬化失代偿组32例,肝硬化代偿组35例。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正常对照组均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2~59岁,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标志物为阴性,近期均无服药史。

1.2标本采集与处理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服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清晨空腹采血,109mmol/L拘椽酸钠1:9抗凝,立即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在当日质控合格的情况下上机测定。3小时内测定完毕。

1.3仪器与试剂

SYSMEX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德国德灵公司原装配套试剂。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表1肝硬化代偿组与对照组凝血四项的结果比较x-±s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升高,FIB则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肝硬化患者具有出血倾向。

表2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组凝血四项的结果比较x-±s。

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T、APTT、TT升高更明显,FIB也进一步降低。各项指标的改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说明失代偿组出血倾向更明显。

3讨论

肝脏是大多数凝血因子、凝血抑制物及纤溶系统蛋白合成的重要场所,在目前已确定的14个凝血因子中除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Ⅳ(Ca2+)外其余12个因子均由肝脏参与合成,同时肝脏也是许多已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在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3][4]。当肝细胞受损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肝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四项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PT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和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APTT测定内源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同时也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试验,能直接反映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的含量降低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是预后严重的标志[5]。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减退,导致合成蛋白质和凝血因子减少,肝细胞清除组织凝血活酶和被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下降。同时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严重损害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6],这些均可导致PT、APTT、TT的延长。FIB是由肝脏合成,肝脏受损时,其合成FIB的能力下降,纤溶亢进也能引起FIB溶解降低,导致FIB含量明显降低。

本文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之间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依然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肝硬化的发展,肝细胞受损程度增加,PT、APTT、TT、FIB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很多资料表明,凝血四项的变化程度与肝细胞的损伤程度相关[1][7][8]。所以,肝硬化患者后期,比较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及出血难以凝固的现象。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TT、FIB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自发性出血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也是判定肝脏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肝脏损害的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凝血四项的检测是肝硬化患者对于肝功能检查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丛玉隆,魏玉香,张立文等.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31-3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王鸿利,支立民,邵慧珍,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2,10(1).

[4]叶跃红,张莉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3,32(3):344.

[5]李琴,贾继东,王宝恩.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2):767-768.

[6]储海燕,王鸿利,王学锋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杂志,2001,7(2):62-63.

[7]程圣华,吕亮.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探讨[J].淮海医药,2009,27(4):330-331.

[8]龙峥嵘.出凝血四项及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肝病患者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0):412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