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单开道岔的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铁路单开道岔的病害原因分析与整治

刘耀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工务段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016000

摘要:道岔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线路中最薄弱的设备之一,由于道岔具有数量多、构造复杂、使用寿命短、行车安全性底、所以道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列车速度和通过能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道岔保养周期维修成本和材料的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铁路单开道岔的病害原因与整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路单开道岔;病害原因;整治

1、前言

单开道岔是线路轨道的薄弱环节,根治道岔设备病害,保持道岔的良好状态,对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道岔中出现各种病害后,都要进行认真分析病害原因,应结合理论进行细致的调查,全面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法,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2、转辙器部分病害

2.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2.1.1产生的原因

(1)转辙机位置与尖轨动作杆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线上;(2)基本轨工作边及尖轨非工作边有“肥边”造成密贴不实。(3)基本轨发生横向移动,尖轨爬行,造成尖轨不方正等;(4)基本轨或尖轨本身有硬弯;(5)第一、二、三连接杆的距离尺寸不准确,尖轨不直顺,第二连接杆先于基本轨接触,从而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6)尖轨有弹性。

2.1.2整治措施

(1)调整转辙机及尖轨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2)打磨基本轨和尖轨的“肥边”;(3)拨正基本轨,加强固定,防止横向移动。加强道岔防爬设备,防止尖轨爬行造成尖轨不方正。同时,加强检查,超过管理值时,要拉轨调整;(4)调直基本轨或尖轨,拨正方向,改好轨距;(5)调整好第一、二、三连接杆距离,上紧连接杆螺栓,保证尖轨轨距准确、方正、顺直。消除第二连接杆先于基本轨接触;(6)尖轨带有弹性是影响电动转辙机正常锁闭和尖轨密贴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消除尖轨弹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转辙机连接杆甩去,用撬棍直接将尖轨拨向基本轨,拨至密贴后,移开撬棍,如尖轨仍保持密贴不向外弹出现间隙,说明不带弹性;如果随着撬棍的移开而自动外弹,出现间隙,说明尖轨有弹性。遇到这种情况,一是检查尖轨是否直顺,二是检查尖轨根端螺栓的松紧是否适度。

2.2尖轨跳动

2.2.1产生的原因

(1)尖轨根端轨缝过大,间隔铁和夹板磨耗,螺栓松动,过车时加大了冲击;(2)捣固不实,有吊板和暗坑;(3)尖轨拱腰。

2.2.2整治措施

(1)更换间隔铁、夹板,更换磨耗的双头螺栓;(2)加强转辙机部分枕下的道床捣固,尤其是加强接头及尖轨跟端的捣固;(3)调直拱腰的尖轨。

2.3尖轨扳动不灵活

2.3.1产生的原因

(1)尖轨爬行量不一致,两股轨道前后错动;(2)拉杆或连接杆位置不正确;(3)尖轨跟端双头螺栓磨损或间隔铁夹板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扳动;(4)基本轨有小弯,滑床板不平直或滑床板表面粗糙,平整度不够;(5)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

2.3.2整治措施

(1)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确位置,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2)调整拉杆或连接杆位置;(3)更换磨耗超限的双头螺栓、间隔铁和夹板;(4)整正滑床板,更换磨耗超限的滑床板;(5)保持尖轨跟端轨缝符合设计规定,不允许挤成瞎缝。

3、辙叉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3.1辙叉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1)辙叉心沉落。

由于辙叉存在着有害空间,心轨尖端易于磨损,列车经过时产生很大冲击力,加之两股行车都要经过辙叉心,而辙叉心的隐蔽部分较宽,道床不易捣固坚实,因此岔枕往往被压弯,或辙叉下的岔枕机械磨损大于两侧面使辙岔心下沉,造成水平不良。

(2)方向不良。

辙叉部分的侧线护轨部分经常产生“膨肚”现象与侧线线路方向不顺。

(3)辙叉部分轨距不合及冲击叉尖。

(4)查照间隔(91)护背距离(48)之间的关系。

(5)辙叉、护轨的病害联系。

①辙叉跟端错牙造成辙叉跟趾垂直裂纹和水平裂纹。

②高护轨,所谓高护轨,就是护轨顶面高出主轨顶面。高护轨形成以后,影响轨距和查照间隔与护背距离的检查,同时会加速护轨本身的磨损。

③护轨与心轨的查照间隔不对时,车轮将碰撞叉尖,甚至造成事故,护背距离不对时,将加大护轨和翼轨的磨耗,严重者可拉断螺栓,引起不良后果。

3.2道岔辙叉部分常见病害的整治

(1)加强捣固——强调使用由镐捣固,消灭暗坑,明吊板,减弱辙叉冲击力。

(2)改进联接方式——将原辙叉与岔枕用道钉螺旋钉联结方式全部改换为分开式扣件,消灭了明吊板,提高了辙叉稳定性。

(3)辙叉部分轨距不合及冲击叉尖的整治方法。

①辙叉加强捣固,必要时把岔枕翻转使用,避免辙叉沉落。

②检查和整修各部间隔尺寸。

(4)加强整组道岔锁定一有条件的道岔前后全部采用1弹条扣件,道岔区,曲股逐步改为分开或扣件,基本达到了“纵不爬,横不移”辙叉前后轨缝易于保持,减少了接头振动力。

(5)打磨轨面——对粗糙不平的轨面进行打磨,更换前后坍塌不平的引轨,改善了行车的平稳性。

(6)改善弹性——定期清筛道岔,推广使用加厚胶垫,提高辙叉弹性。

4、连接部分病害

4.1导曲线轨距扩大

4.1.1产生的原因

(1)路基道床发生翻浆冒泥,导致轨道失稳,几何尺寸变化;(2)机车车辆通过导曲线时,由于离心力、横向推力以及车轮冲击钢轨,致使道钉浮起,配件松动,钢轨有小反弯。

4.1.2整治措施

(1)治理好翻浆冒泥的路基;(2)在导曲线头、位和中部加设轨距杆,加强轨距约束力;(3)在导曲线外侧设置轨撑,可隔一根木枕或连续设置;(4)更换腐朽岔枕。

4.2导曲线不圆顺

4.2.1产生的原因

尖轨跟端和辙叉前后开口尺寸不合标准,支距点位置不对,支距尺寸不标准和作业不细,维修不当以及机车车辆冲击力作用造成的。

4.2.2整治措施

(1)保证支距点位置和跟端支距正确;(2)保持支距尺寸并使递减率满足要求;(3)导曲线保持圆顺,消灭鹅头;(4)个别处所,要通过拨道和改正轨距解决。

5、道岔方向不良

5.1造成道岔方向不良的原因

(1)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方向维修,造成道岔前后方向不直顺,机车车辆通过道岔时,产生较大的横向冲击;(2)铺设位置不正确,随弯就弯;(3)专线4141道岔为扣板式结构,约束性强,作业方法不合理,硬性凑合支距和轨距,造成各接续部不圆顺。(4)曲股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造成转辙器部分轨向不良;(5)道床捣固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6)路基土质含有膨胀土,发生翻浆冒泥,线路不稳定,产生轨道几何尺寸变化、跑道,产生方向不良。(7)钢轨及其零件联接不好,导致方向不正等。

5.2整治措施

(1)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及岔后曲线的整体维修,现场路基条件不良时,应适当延长道岔前后的维修距离,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2)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位置;(3)改进作业方法,保证支距、轨距正确圆顺,不产生较大内力;(4)弯好曲基本轨弯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5)加强捣固作业质量,除按规定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及路基、道床情况进行适当加强;(6)加强路基、道床养护管理。有条件时,适当提高道床厚度,增加道床吸能减震效果;(7)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

6、结语

在工作中道岔的养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单开道岔是道岔设备的基本形式,不管是小的车站还是较大的编组场,都是有较大的比重,消耗在单开道岔上的工时,材料也较多,所以提高单开道岔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铁路线路修理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0.

[2]沈相宇.铁路道岔养护[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