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婵广西柳州市第十九中学545001
在我校正在实施的有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的教改热潮中,课前读书三分钟,做好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课前读书三分钟,对我们英语课的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能学好、用好,意义不言自明,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有着异于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和结构,如果学习方法不对,想掌握这门语言其实是很难的。在学习英语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说和读这两种技能就要靠平时的多读多说,因此,多读对学好英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课前读书三分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活跃学生的思维都大有好处,也会大大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此并不热情,原本一个不错的想法和计划,并没能立即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们的冷淡呢?经过与学生谈心,我发现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单调
学好英语要勤动口,这个道理学生们还是懂的,因此课前读书三分钟,他们普遍欢迎和赞成。但是,据不少学生反映,每天异口同声地大合唱,刚开始还觉得挺新鲜,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单调,心生懈怠。特别是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读得很熟了,却每天还要反反复复地朗读,实在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还不如自己看呢,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即便参与,也是消极应付。
二、苦乐不均
开口读书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那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就不是一件“乐事”了,相反,却更像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他们平时开口说都有难度,在这种集体朗读中,缺少了一对一的监督和辅导,他们便只能充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刚开始也许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心理上就会抗拒,觉得无意义,不愿意继续装蒜的后果便是真性情的大暴露,他们或坐或玩,任由这三分钟白白浪费掉。
三、缺少目的和计划
不少学生反映,课前读书三分钟流于形式,每天就是开口三分钟,不像听写或是完成作业,至少有个分数在那里衡量,这三分钟读了也就读了,过后也没觉得有什么收获,也不觉得有多重要,只不过应付罢了。
看着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因,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遗憾。开展课前读书三分钟,原本是一个自以为很好的计划,没想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竟漏洞百出,产生了这么多的问题,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我觉得,开展课前读书三分钟,本意是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这个大方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学生们总结出来的原因中,效果并不显著的根源不在这个活动本身,而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的一些做法没能考虑得更仔细和更到位。比如,异口同声的集体大朗读,忽略了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的实际,使得他们成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经过仔细考虑,我对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做了如下的调整。
首先,做好周密的计划,注意培养、选拔得力的科代表
在前一天放学时,我便把第二天要读的课文内容、任务要求布置好,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的放矢。另外,课前读书三分钟,很多时候是由科代表来主持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选拔一个得力的助手,要及时与科代表进行沟通,通过科代表的桥梁作用,使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能够及时、准确、按部就班地在班级中进行和实施。
其次,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防止南郭先生的产生,我将以往的异口同声、齐声朗读的方式,改为各取所需的自行阅读。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只要按老师布置的内容读就行,但上课时老师要检查落实到位,不过关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那部分学习基础困难的同学,教师巡堂时尤其注意个别监督,重点辅导,不使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再次,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使得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为了防止学生日久产生单调的感觉,在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中,我不定期的进行一些“小节目”,比如师生口语情景对话、三分钟单词小竞赛等等,让学生对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始终充满着期待。
最后,将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与学生的德育考评挂钩
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不够的弱点,采取一定的量化和监督措施是必需的。在课前读书三分钟活动中,对读得好的同学,要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及时给予有效的评价。表现好的加分,表现不好,没按老师的要求完成读书任务的则相应扣分,每月统计一次分数,算入德育总分。学生们都很在乎这个分数,能够加分,他们就觉得有奔头,因为想拿更高的分数,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我一直在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和变化。我发现,他们的表现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能按时进教室了,也能开口读书了,愿意参加活动了,也能配合教师把课上好了。
通过这件事,也促使我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没能取得更好效果的根源所在。我觉得,我们所采取的绝大部分措施,本意都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使原本较好的计划和想法,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半途而废,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还有哪些补救措施。解决问题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对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生的热爱,我们会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到一个高度。发现问题是一门艺术,解决问题是一门艺术,教育本身,就更是一门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