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笑瑛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构建“充满智慧,充满欢乐,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寻的梦想。和着新课改浪潮激荡的歌声,笔者在第一轮《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觉得实施零距离对话,有助于我们构建绿色课堂。
一、“零距离对话”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与自然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听我说”。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也就是“零距离对话”,它是建立在平等、关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的一种双方平行的教学方式。
二、“零距离对话”的实施
1.提供对话的载体
(1)情景对话案例1:《请到我的家乡来》上学期开学初,拿到《品德与社会》教材,我仔细翻阅整册
教材。看完后,觉得在执教《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同学们可能对身边熟悉的一草一木缺乏感受,对本地的一些著名景点又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以致于对家乡的美不够关注。于是我就决定结合春游,把这一课提到春游过后立即上。春游那一天,我带领同学们来到田野里、山林里..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听青蛙的鸣叫,嗅泥土的气息;欣赏春柳“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婆娑舞姿,体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家乡真美!”的赞叹。有了这些体会做基础,再学习这一课时,大家情绪高涨。
反思:
自然是一本最大的书,它以天地为书页,用风霜雨雪作笔墨,气势宏伟。我们应努力让同学们置身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尽情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体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与大自然无声地对话,使学生舒展心灵,开启心智,放飞情愫。
(2)文本对话我认为思品课堂中的文本,并不仅仅指教科书,还应包括其他的书籍。
案例2:《多少人为了我》
在结束这堂课前,我临时加了一个内容,主要意图是想让学生更明确地体会到大人们对我们的深切期望。我给大家读了这样一段文字:“谁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把明亮的火炬交给谁?我们的孩子!古老的民族,沉重的心情,结束在今天的日历,让灿烂如花的笑颜,开满明天的日子。我们将在梦中深处,看见一个辉煌的世界,人类将用赞叹的语言,写下中国的名字。”后来我从孩子们的日记中,发现许多同学都和这段文字进行了心灵的对话,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反思:
我没有预料到这段话会对孩子们有这样深的感触,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书籍的魅力,心灵对话的魅力。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孜孜不倦的作家们,是他们用睿智的笔,为我们构建起神圣而灿烂的知识殿堂。我们应该带领孩子们走进书籍所描绘的文本情景,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与他们同喜同忧,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榜样的人格。
案例3:《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一次批改周记时,班里一位男同学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日记内容是这样的:晚上,我在妈妈的胳膊上贴了一张写着“一元”的小纸片。妈妈看了看说:“我这么便宜呀?”我听了连忙给妈妈换了一张写着80万元的小纸片。接着,我又给爸爸定价,我给他定了90万元,够高了吧!最后,我给自己贴了一张空白的小纸片,让爸爸妈妈给我定价。爸爸妈妈说这个价定不了,我问:“为什么定不了?”爸爸妈妈回答说:“因为你在我们心中是无价之宝!”我听了脸红了。
我就根据这则日记,编了一个小品,让那位同学也来参加演出。台词基本上由同学自己发挥,表演十分成功。表演后的讨论更加热烈,大家都为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而感动。
反思:
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创造情景进行对话,更有教育意义,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时时观察学生内心的想法,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并对身边的教育资源加以合理地创造,通过零距离对话,真正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2.还对话的本真状态
案例4:《我送老师一朵花》
上课时,我首先对同学们说:“从你们背着书包到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与大家生活在一起。通过三年的相处,我们之间已有了较深的了解。老师对你们的印象已写在每学期的素质报告单上了。那么,老师在你们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我也很想知道。下面,我想请大家为老师写一份评语,写出你们的真心话,谢谢大家!”随后,我分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写完后不署名。很快,大家就完成了。
反思:
通过写评语这种方式,同学们无拘无束,大胆而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意识,使学生以一个真实主体的角色出现,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对话在师生中真实地开展。
对话更多的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共鸣是对话是否有实施的主要特征。所以老师要学会“情感连接”,给学生提供零约束的空间,以真情呼唤真情。
(1)对话具有互动性案例5:《集体处处有规则》
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这个栏目吗?我们也来做一期实话实说节目。老师做主持人,同学们做嘉宾。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生活中的规则。
师:那么,你们是否有不遵守规则的时候,能说一说吗?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师:我为同学们的诚实感到骄傲,也希望大家都成为遵守规则的好孩子。访谈节目到此结束。
反思:
借助“实话实说”的节目形式,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把学生带入对问题的思考中,并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与辨析中去,强化了主体体验。我们应该将自己置于和同学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体现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强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巧设情景激励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会有“你在我眼前,可我感到你离我很远”的感觉。
(2)对话具有不可预定性案例6:《集体的力量大》教材“故事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小天鹅、小鸭子、小猫和小狗要把一箱水果拖到森林俱乐部去。小天鹅使劲往天上飞,小鸭子拼命往水里游,小猫要往小路走,小狗要往大路拖。结果,箱子怎么也拖不动。故事的寓意是:大家要团结,力量才会大。但同学们听了故事后,开展讨论时,却偏离了中心,有同学认为,他们做得没有错,因为各自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天鹅的本领是飞,鸭子游得快,小猫往小路走距离近,小狗往大路走,也一定有它自己的理由。我备课时根本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心里不由一阵慌乱。我想了想,对同学们说:“小动物们想的是没有错,可结果是水果怎么也拖不动呀!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了想说:“许多人一起干活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长处,而应一起商量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我说:“大家说得对极了。那你们说故事中的小动物该怎么做?”等同学们回答后,我又问大家:“读了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福建华侨大学的王焕芝先生指出:“对话具有不可预定性。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师生之间,它并不是教师课前所预定好的,它是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的,是由对话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所以,学生出现偏题的现象很普遍,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将他们引导过来。
只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互相造就。只要真正实施“零距离对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是一大片广阔的绿野,而我们的学生就像根植在绿野中的绿色生命一样,呈现出勃勃生机,细细聆听,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心灵之花绽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