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张美云

张美云(祥云县沙龙镇青海小学云南祥云672100)

【摘要】厌学是学校现代教育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索和探讨。传统的数学教学更是让许多受教者都倍感乏味。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爱;情境;争论;行动

逃学厌学已是现阶段学校教育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思索和探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更是让许多受教者都倍感乏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和老师进行和作交流,少儿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以兴趣来激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1.以"爱"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良好师生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份诚挚的爱,从心理上信任教师,能主动的和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会更加深沉地热爱教师。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学科产生兴趣,这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数学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感情基础。

2.以"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一个又一个的公式,一天又一天的重复训练。周而复始,日积月累的做着相同的事情。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周边世界毫不相干。学习和现实世界被彻底的割裂开来。久而久之,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刻不用到数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航天、航海,军事科技,都要用到数学。从数的认识到元、角、分,到时刻、小时、分钟、秒,从加减法到乘除法,无一不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有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再现学生买学具的情境。认识商品打折问题,可以再现到服装店买衣服的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习习相关,不是脱离实际的枯燥训练。学习数学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

为了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向学生传授,而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揭露未知事物,消除认知冲突的主动探索过程。研究表明,新的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既有一定差距,差距又不大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利。托尔斯泰说:“为了使学生对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要避免两端。这就是不要对学生讲那些他不能感知和理解的东西,也不能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超过教师的东西。”

3.以"争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如学生学过“2”这一栏的乘法口诀,现在正要转到编制“3”这一栏的口诀。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3”这一栏的口诀从哪儿开始?它的第一行应当是什么?一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回答说,应当从3×1开始。另一个同学说出了他不同意的理由:因为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一个数乘以1,其积不变。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条,乘法表里何以还要写3×1=3这一行呢?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意见,并且补充说:乘法表应当简短一些,才便于记忆。的确,不需要记忆的这一行,就用不着写出来了。当讲清楚某个数乘以1不需要列入乘法表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继续编写乘法表?学生们纷纷提出了建议,教师对同学们的判断表示肯定,并且说明怎样正确而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由。

教师让学生把乘法表里“3”这一栏的口诀抄出来,并且一行一行地上下排列出来:3×4=12;3×5=15;3×6=18;3×7=21.教师要求学生把每一行跟下面的一行加以比较,并且问他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纷纷举手,教师叫了一个较差的学生回答。这个学生说“3”这一栏的乘法表里,所有各行的被乘数都一样,是“3”。这时候学生们又纷纷举手发言,教师疑惑地对全班学生说:“你们为什么又举手呢?难道刚才那位同学说得不对吗?”学生们脸上露出了微笑,眼睛里发出兴奋的光芒。教师说:“谁有补充呢?”全班同学都很激动,大家“都求胜心切”,每一个人都希望老师提问到他。。

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适时引发争论,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4.以"行动"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我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较有优势,但应用意识薄弱,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我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这个本体。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检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消化、吸收、沉淀为自身的东西。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当代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境界。教学内容趋于实用化,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构建与运用过程,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指引下学习。数学课要强化“搜集、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理解图表,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如单位长度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亲自量一量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课桌的长、宽、高,篮球场的长和宽等,认识身边常用的测量工具,在客观世界中领悟和加深对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行动中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不是一个单纯的谋生职业,教师也不是所谓的教书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需要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足够的爱心、恒心,爱学生有时要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永远有年轻的心态,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永保青春活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教育之花长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主编万福于建福中国和平出版社

[2]《教学优化与评价》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学生心理咨询》主编叶存春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