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三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以舞剧《风筝》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论山东三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以舞剧《风筝》为例

孟雪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北京100089)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舞剧《风筝》中山东三大秧歌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究,试析传统的民间舞在不断丰富的舞台艺术形式的发展,探讨其民间舞的创新性对舞蹈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秧歌舞蹈语言;传承性创新发展;舞剧

为纪念反法西斯抗日战争70周年的民族舞剧《风筝》,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主要舞蹈语汇,不仅继承了山东三大秧歌传统的表演形态,同时还对传统的舞蹈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大大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对舞剧《风筝》中山东三大秧歌舞蹈元素的具体体现以及在表现舞剧情节及人物时民间舞蹈语汇的传承与创新性运用,联系我国民族民间舞舞剧的发展现状,试图分析民族民间舞剧创新性发展对我国舞剧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舞剧的发展探寻可观的发展方向。

一、舞剧《风筝》中三大秧歌的体现

为纪念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艺术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舞剧《风筝》出现在大家眼前。舞剧《风筝》以山东省“风筝之乡”——潍坊市的杨家埠为故事发展的地点,讲述了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跨国爱恋。

山东的三大秧歌作为当下最宝贵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不仅饱含和蕴藏着本地域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也承载着齐鲁大地上芸芸众生对生命最诚恳的依恋之情。因此,在舞剧《风筝》情感表现中,简单朴素的舞蹈语汇更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变化,也正是秧歌形式自身的深厚文化意蕴,舞剧中三大秧歌舞蹈元素的运用呈现的尤为自然流畅。正如我们所见,无论第一幕的潍县大集,还是第四幕的战火连天;无论是男女主人公缠绵相爱的双人舞,还是热热闹闹的集市群舞;无论是欢快愉悦的嬉闹,还是悲痛欲绝的绝望,无不充斥着简单的秧歌舞蹈因素,在基本的传统元素的呈现上,还对其有所创新和现代化式运用,将舞剧中“反对战争,祈望和平”的主题表现的恰到好处。正是因为山东三大秧歌的运用,将舞剧祈求和平的主题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三大秧歌在舞剧《风筝》中的传承性表现

1、“豪放阳刚”——鼓子秧歌

山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使得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们具有忠厚、老实、豪爽的性格。因而以磅礴气势和伟岸的气质呈现人们眼前的,正是具有豪放之气,阳刚之形的商河“鼓子秧歌”。舞蹈界的专家们归纳出了鼓子秧歌的四个最为核心的动律风韵要素“稳、抻、沉、韧”。其中,“稳”呈现出山东大汉稳如泰山的磅礴气势,“抻”是山东秧歌中特有的动律内在力量,“沉”则恰到好处展现出鼓子秧歌自身的气场之宏大,“韧”体现出鼓子秧歌动作的内在力量和节韵。山东鼓子秧歌主要以集体的表演形式为主,追求一种舞蹈内在的凝聚力,象征着一种团结一致的内在力量,承载着集体主义的表达而非个人主义,也可以说是儒家讲求的“和”之道。这种深含重情,重义之意的表现形式,在舞剧《风筝》第二幕拜师学艺中展现恰到好处,将徒弟对师父的敬仰尊敬之情升华到儒家重情义的境界,可谓之佳作。

2、“刚柔并济”——胶州秧歌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又被成为地秧歌、跑秧歌。相比豪放阳刚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显得更加的轻巧和柔和。如果说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鼓子秧歌,那么胶州秧歌便是齐文化的内在显现。胶州当地的人们喜欢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舞蹈研究者们将其动律特征总结为“拧、扭、绕、推、翻”五个字。以腰为轴,脚与腰以及上身各部位的拧扭构成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姿态。相比鼓子秧歌动律中的“沉、稳、抻、韧”的豪放刚劲,胶州秧歌显得更为轻柔,缓和,能恰到好处的将女性的空灵柔美之态展现观众眼前。在舞剧中,胶州秧歌元素的运用更多的在女主角的独舞,展现女主角娇柔轻巧之美,借由胶州秧歌中的“拧、扭、三道弯”体现的尤为到位。不仅表现出女主角的轻柔唯美,也体现出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的祈望。

3、“沉稳粗狂”——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也是山东三大秧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歌、舞、戏一体的表演形式。民间传统的海阳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海阳秧歌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集歌舞戏一体的较完整的形式。而狭义的则是指脱离歌与戏,相对独立的存在的舞蹈形式。海阳秧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性格,擅长叙述故事。不论是故事传说还是百姓的生活,都可以通过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呈现出来。在舞剧《风筝》中第一幕潍县大集上就有海阳秧歌人物翠花与货郎,丑婆等人物形象,一颦一动,无不体现着集市的愉悦和欢乐。不仅如此,在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中也运用海阳秧歌元素,将两人相恋之时的热情,相互间的爱慕之情透过身体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将故事情感线推至高潮。

三、舞剧《风筝》中三大秧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纵观我国舞剧发展史,经历了政治改革、经济危机,社会变革等风云变幻,作为中国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之一,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剧作品。在成功的作品形成过程中也必定经历了不可言说的困境。中国舞剧发展至今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舞剧雏形的《东海黄公》,到后来的我国的民族舞剧《宝莲灯》,中国芭蕾舞舞剧《白毛女》等都为中国舞剧史添光添彩。

在上一部分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民族民间舞剧发展情况后,可以看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能够满足人们现阶段审美需要的舞蹈作品才符合新时期的文化精神需要。当下时期,越来越多的民族艺术失去原本所具有的价值,失去自古以来的民族身份。对于这种逝去,其原因并非是因为保护不够,而是缺少创造力,没有以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接纳新颖的精神文化,不能够创造出具有主体精神的价值观念。舞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精神相结合与一体,在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准确把握现代审美意识,把现代人的情感意识需要与传统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完成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变化。

作为首部以山东三大秧歌舞蹈元素为基本舞蹈语汇的舞剧《风筝》,在继承传统民族民间秧歌的基本元素基础上,将其与时代精神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一部既具有传统民间文化意蕴,又兼有时代审美需要的民族舞舞剧。正是在传承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简单的继承传统文化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不被时代所遗弃,则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来创造出具有主体精神的价值观念,为中国舞剧确立新的文化身份。因此,民族民间舞剧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文化审美需要的创新变化,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于春华.中国海阳大秧歌探索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中国ISBN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山东卷[M],1988.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张蔚.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