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成熟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成熟期

刘茂林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面临的是政治、经济大动荡、内忧外患的民族危难关头,保家卫国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音乐家创作的主题。艺术歌曲是当时主要表现形式,一大批题材广泛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加入时代感、革命性和群众性的作品相继出炉。作曲家正是把握时代主题,在开创出中国气派的艺术歌曲征途上愈加的坚定和成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斗争士气和信念,形成了各条战线同仇敌忾的洪流。

这一时期有黄自、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作曲家怀着真挚的情感,他们将革命氛围融入到歌曲创作中,常以近代的诗词为题材,如黄自的《思乡》、《玫瑰三愿》,刘雪庵的《长城谣》、江定仙的《静境》、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均从各种角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曲家的良苦用心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此类艺术歌曲的多产、杰出代表当属黄自。早年曾留学美国,在欧伯林和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学成归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培养音乐人才和音乐创作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他用自己澎湃的激情和爱国忠贞信念写作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选用近代著名词人龙七的作品。龙七,著名词人,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上海国立音乐专、广州中山大学等校任文学教授,致力于中国词学研究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这首作品写于松沪会战刚刚平息,上海失陷,龙七先生来到上海国立音专校园内,看到满目疮痍,四处玫瑰凋零,凄凉而感伤之余,写下了《玫瑰三愿》这首词。借花的不幸,含蓄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叹息和忧伤。黄自采用小提琴助奏,更曾加了歌曲一唱三叹的惆怅感。歌曲共分为两段,运用调式发展手法,第一段采用A大调,开始以“玫瑰花”为音乐动机,轻柔、舒缓,在此基础上高二度音程模进一次,加以扩充强调,略显伤感,第三句再次深化这一主题;第二段以“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爱我的游客莫攀摘,红颜常好不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三次强烈的呼唤和排比,抒发了“玫瑰三愿”,由委婉一恳切一留恋,高潮迭起后徐徐落在主音上,深刻地表达了激动、感慨之情。

在一系列采用近代诗词为素材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歌曲创作的同时,仍有一些作曲家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他们精心打造出富有意韵的上乘之作。代表作曲家的作品有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花非花》,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陈田鹤的《春归何处》,冼星海的《采桑子•别情》、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等,均取自我国唐宋名家经典之作。这些精雕细琢、风格雅致的作品,其作曲技法的髙超、精湛,诗意与律韵的妥帖揉合以及造诣深厚的钢琴伴奏相衬,独显玄妙的艺术构思。其中黄自所作的《点绛唇•赋登楼》至今让人回味无穷。《点绛唇》这首词开始便以对“帘卷西山雨”、“山无数、烟波无数”暮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观形象的描写,流露出惜春的情绪和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曲作家独辟蹊径,以优美流畅、富有民族气特质的旋律与和声风格,把这首古典诗作润饰得更加贴切动人。为尊重和保留原词的格式,作者采用了平行的前后两段结构。前段有四句词,音乐十分精炼:引子一开始就展现的全曲主要“动机”一“休惜余春”;接下来“试来把酒留春住”又是这段词的中心句,演唱者应采用较为婉转和略带激情的声、情去处理,展示歌曲独到的引人入胜之处;其后两句旋律下行进入小调\仿佛是无奈的一声叹息。歌曲后段的五句歌词,第一、二两句的旋律是本土与前段一、二小节相同,由于歌词意境的进一步深化,作曲家不仅着力对这段歌唱与伴奏音乐的速度、力度进行新的突破,在伴奏乐器和声织体的编配方面较前段也有赋予新意的变化。特别是“强欲登高赋”一句的处理,能给人以一种登高畅览、荡气回肠的感受,将歌声逐步导入全曲高潮句一“不放春归去”。演唱、演奏这首艺术歌时,首先要深刻理解词意,把握词韵与意境的结合,注意装饰音的特殊效果,在修饰中去体味古诗词的神韵。三、四十年代涌现出刘雪庵、贺绿汀、冼星海、陈田鹤、应尚能、谭小麟等一大批活跃在文艺创作第一线的作曲家,身先士卒投身到歌曲创作的战线上,耕耘不辍,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以刘雪庵、贺绿汀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十分重视歌曲旋律的民族性,如刘雪庵的《红豆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都是具有鲜明中国气派优秀艺术歌曲;冼星海的《采桑子•别情》等作品注重人声与钢琴的对等地位,使诗意与乐境得到有机的融合;而作曲家陈田鹤则常以丰富、多姿的和声效果营造出唯美、感伤的情绪,展现高雅、悠远的气质;在打破传统创作原则,引进新的西方欣德米特和声、调性布局音乐体系,作曲家谭小麟走在了最前列,他把建立在欣德米特和声基础上的音乐语汇充分与中国传统的音乐要素结合,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

纵观中国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处于内外交困的时局下,适应历史潮流,在创作和演唱上较前一时期都达到了新的高潮,作品创作进一步成熟、完善,特别在时代性和民族风格方面都标志中国艺术歌曲的具有极高的水准。在作品的演唱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涌现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演唱者多为海外归来,经过西方系统的声乐学习,在发声技术、演唱技巧上基本保留着西洋唱法的特点,在演唱风格及唱法的民族性方面作了积极的开掘,并有待于在教学和进一步的实践中积累和推进。

作者简介:刘茂林(1994.11-),男,江苏淮安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声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