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银柴胡丹皮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50例

/ 1

自拟银柴胡丹皮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50例

罗彬

罗彬(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四川资阳6413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73-02

小儿感受外邪引起肺系疾病,轻者发热不著,仅有鼻塞、流涕、咽痒,轻微咳嗽等症状,常可自愈;重者头昏、头痛、高热不退、惊厥。笔者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用自拟银柴胡丹皮汤治疗小儿高热,退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外感高热患儿均系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体温均在39.0℃以上,多伴喷嚏、流涕、咳嗽等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西医诊断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0例患儿在接受中药治疗前大部分均到儿科使用过抗菌素、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等西药,但疗效不佳。

1.2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感冒的诊断标准。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治疗方法

予自拟银柴胡丹皮汤煎取200ml,分多次温服,每日1剂。该方药物组成为:银柴胡9-15g,丹皮9-15g,银花10-20g,石膏10-20g,知母10-20g,黄芩6-10g,板蓝根10-15g,芦根10-15g,通草5g,焦三仙各5g,生甘草3g。以上为5岁小儿用量、5岁以下患儿据体重减量;痰多加葶苈子,咳剧加苏子、桑白皮、杏仁,咽痒加蝉蜕、桔梗,便秘加大黄,惊厥者加石决明、钩钩藤。治疗期间停用西药,多饮水;3日后评定疗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感冒的诊断标准。治愈: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好转: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减轻。未愈:发热不退或增高,兼症未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愈3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

4病案举例

谢某某,男,6岁,家住雁江镇政府东路,2010年9月6日就医。患儿发烧,喷嚏,流涕,咳嗽,咽痛,尿少短赤,舌红,苔黄而干,指纹色紫。查体:体温39.2℃,精神尚可,结膜充血,咽红,扁桃体轻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增多,经口服西药青霉素V钾片、利巴韦林颗粒及复方甘草合剂等治疗2天,诸症未减,来我科要求中医治疗。辩证属外感风热,肺卫失宣。予自拟银柴胡丹皮汤内服,药物如下:银柴胡10g,丹皮10g,银花10g,石膏10g,知母10g,黄芩6g,板蓝根15g,通草6g,焦三仙各6g,芦根10g,生甘草3g,煎取200ml。少量多次温服,嘱多饮水,一日1剂,一日后发热减退,诸症减轻。继服2剂,诸症消失。

5讨论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系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9.1℃-41.0℃为高热。本文所讨论之高热系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之发热,即传统医学之外感发热。明朝儿科世医万全指出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小儿为纯阳之体,易感外邪,感邪后易化热,易入里,易生惊风;吴塘在《温病条辩·解儿难》中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阴易伤,阳易亢,易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对小儿外感高热的治疗,应表里同治,虚实兼顾。由于脾常不足,小儿外感易夹食,方用银柴胡搜邪退热,既清疳热,又清虚热;如用柴胡代替银柴胡,则退热作用较差。丹皮清营凉血,先安未受邪之地,防邪热深入营血。银花疏风解表,石膏,知母、板蓝根清泄邪热,芦根清热生津,焦三仙健脾和中,通草清心利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表里同治,虚实兼顾。屡用解热镇痛药常引起汗出过多,津液亏耗,其阴愈虚,其热愈炽,而自拟银柴胡丹皮汤可清退虚热,弥补解热镇痛药之不足,但需中病即止。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潘祥林.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17.

[2]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王玉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7.

[3]吴大真.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M].乔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