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明新小学,514300)
摘要: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目前小学的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的阅读量根本满足不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创设丰富有趣的情景,增加学生对知识阅览数量的拓展,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中所描写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进而带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蠕动,萌生感性认知的浓厚兴趣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手段;兴趣;拓展阅读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颠覆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法则,大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将以往的沉闷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的对疑难点问题解决的桎梏,快速的反应能力加速了课堂问题的实时解决,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多媒体情景模式的动态展示更加有效地吸引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视觉冲击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逐渐拓宽着视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稳步实施。
一、情境创设,使信息提取多元化,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引路
1、多元化地提取信息揭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目共睹,学生的目光深深地被吸引,进而产生了浓厚的课堂兴趣,由兴趣而萌发的思维蠕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未知世界。大量的信息呈现为学生的兴趣阅读提供了便利,长此以往学生的被动阅读将逐渐改为主动求渴,如此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的动机。
例如,我在教课件《十年后的礼物》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音乐播放功能带入预先设置的情景,学生们随着音乐的想起鸦雀无声,这一瞬间学生们的思维仿佛被带到了音乐的曼妙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度油然而生,随着爱德华.格里格的一首《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播放》歌曲的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森林、大海、小鸟等大自然的景观,学生仿佛走进了那个无暇的大自然,去倾听、去触摸、去感触......随之故事情节在画面上一一展现,学生仿佛进入了角色一般,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情景当中,那样的一个金黄色的秋季,森林里故事的主人公缓缓出场,她知道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许下了生日的愿望,就如同很多童话故事里一样,她希望她的生日礼物沉埋于每一株树根底下或者蘑菇下面,她更希望在生日当天能够见到她最想见到的安徒生,从此她希望她的一生都荡漾在童话的田园牧歌里……放完音乐,同学们的表情一个个目瞪口呆,仿佛还依然沉浸在曼妙的音乐中,幻想着那个男孩的出现。此时,我趁热开始了我的表演,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明确了学习目的,又从故事中得到很大的触动,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做好了铺垫。
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兴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是带动学生主动求知、自主学习、深入探讨的保障,是学生对事物产生灵动的基石。而多媒体情景教学刚好带动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学生能够怀着很期待的心情来等待新事物的视觉效果的展现,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进而我们抛砖引玉提出需要学生预先了解的重点,以及要在多媒体中寻找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自此,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探究式学习模式正式开启......
如在教授课件上《卫星比武》这一课时,像这类科普文,一般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想了解的知识。在揭题时当学生明确什么是人造卫星时,就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卫星。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从1970年发射人造卫星至今已发送了48颗,已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图片及录像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了祖国科技的发达,教师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更好地激起了学生广度阅读的兴趣度。
二、设置疑问,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1)在空白处补充,加深理解。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不能忘记祖国》,课文中讲到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都有哪些仁人志士呢?这是一次检验课外阅读的好机会,往往能激起阅读的高潮。课上,有的学生介绍孙中山;有的介绍毛泽东;还有的李大钊……例子举不胜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如在讲《孔明借箭》这一课,当学到“孔明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三、在延伸处拓展内涵,架设阅读桥梁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
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孔明借箭》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2、可针对课内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学了《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这一课,我就鼓励同学生收集各种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3、编主题手抄报等等。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柱棠.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五)[C].2016
[2]殷英.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刘吉国.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习惯[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二卷)[C].2016
[4]翟东晔.留一片创造的天地有效拓展语文课[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2)[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