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在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李晓江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

【摘要】目的:探析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35例。经影像检查确诊病情,对照组进行后路减压手术,观察组则给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obb’s角、伤椎高度、运动评分和触觉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取前路减压手术进行治疗,具有视野清晰、准确性高、清除病灶彻底、疗效确切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诊断;疗效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且常伴有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等,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治疗[1]。本院为研究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选取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入路方式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7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4~56岁,平均(39.1±5.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4.1±2.1)d;其中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标准:B级9例,C级19例,D级7例;T11椎体骨折4例,T12椎体骨折8例,L1椎体骨折20例,L2椎体骨折3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39.8±6.4)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4.5±1.9)d;ASIA分级:B级7例,C级20例,D级8例;L11椎体骨折5例,L12椎体骨折9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

前路减压手术: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取右侧卧位,通过胸、腹膜外入路治疗,并根据不同的伤椎阶段选择恰当的手术切口。例如患者为L1椎体骨折,可选择第12肋手术入路。沿着第12肋骨走行区行弧形切口,一般为经腹膜后的胸部联合腹部切口。手术切口开始于椎旁肌外侧,沿第12肋逐渐向下方切开,止于平左前侧上棘处前方。显露、分离、切除第12肋骨,将游离出处的肋间血管及神经找出并进行结扎、切断。随后将位于T12肋骨床下的胸膜反折处找出,向上轻推胸膜。根据常规开腹手术方法将腹部肌肉切开,显露腹膜,将腹膜及胸膜向中线牵引并进行保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将肥厚的膈肌脚切除,将椎体及相邻的2个正常椎体显露出来,进行结扎止血,随后使用咬骨钳及骨凿将伤椎骨质切除,以便彻底将突人椎管内的骨折碎块及椎间盘组织清除。按照术前定制的具体手术方案确定患者的减压范围,观察椎管内是否存在碎骨块以及椎间盘残留组织,以便进行彻底清除;另外术中还需严格控制提拉伤椎螺钉力度,防止出现人为损伤。椎体前方减压结束后,在相邻的上下正常椎体内将椎体螺钉打人,并安装前路内固定矫形器械,将纠正的脊柱侧凸后后凸撑开,最后植骨、固定。在C臂透视下内固定及脊椎矫形满意且脊髓受压完全解除后,冲洗、止血并关闭切口即可。术后放置伤口引流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

1.2.2对照组

后路减压手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处理,取仰卧位,悬空腹部,降低腹压。在C臂透视下进行定位,将伤椎作为中心,取胸、腰背部后正中行切口,将伤椎及周围上下椎、双侧椎板显露出来,准确定位后选择“人字脊”定位法将椎弓根螺钉打人伤椎及周围上下椎体椎弓根内,随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将伤椎椎板切除,并检查患者脊髓腹侧受压状况,选择“L”形推杆进行复位,将脊髓受压现象彻底解除。并详细探查神经根管及神经根情况,对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实施减压处理;在保证脊髓及神经受压情况解除后将椎弓螺钉与预先处理好的连接棒进行连接,使用撑开器进行复位治疗,对脊柱侧凸及后凸进行矫正后,进行打磨处理后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随后在C臂透视下观察,内固定及脊柱矫形理想后,并确定脊髓受压完全消除后进行止血、冲洗,逐层缝合即可。术后放置常规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根据ASIA分级标准得出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触觉评分及运动评分;并在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及CT检查,记录两组患者Cobb’s角及伤椎高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3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为临床常见类型[2]。在临床上一般根据X线、MRI及CT检查明确判断患者脊柱骨折节段及损伤程度,前路、后路为临床常用手术入路方式[3]。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促进脊柱正常轴线及椎管内径恢复,解除骨折块或脱位对脊髓产生的压迫,提高脊柱稳定性[4]。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显著。胸腰段脊柱一般指的是T11~L2脊柱节段,在脊柱两个生理弧度交汇处,属于应力集中节段,也属于胸椎生理曲度及腰椎生理曲度间的过渡段,胸腰段脊柱相对垂直区域对高强度损伤的抵抗能力较弱,易出现爆裂性骨折现象,且常伴有周围神经及脊髓损伤现象。

后入路手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常用术式,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且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对于脊髓前方受压患者来说,采用后入路方式治疗不能彻底将前方压迫脊髓的组织块取出,减压效果一般[5]。现阶段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形势下,该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前路手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胸腰段骨折后出现脊髓受压一般来自于患者硬脊膜前方,前、中柱为严重损伤部位,前路手术可在直视下彻底将椎管内的碎骨块清除,完全解除椎间盘对其脊髓形成的压迫,并避免了在进行后路减压手术时对脊髓的过度牵拉,有利于进行椎体问支撑植骨以及内固定治疗,在促进患者生理解剖学形态及伤椎恢复等方面作用理想;并且因椎间孔空间较大,有利于神经根及脊髓恢复[6]。

综上所述,针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取前路减压手术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玉,吕浩然,黄彦,等.21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7):5668.

[2]白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68例临床治疗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5):119.

[3]奕效华,梁东生,李锋,等.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352-353.

[4]李超,孙鸿涛,李贵涛,等.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279-2280.

[5]宋钦勇,周百岁.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24-25.

[6]刘凤花.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