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高中物理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钟其春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钟其春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它用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在相应的教育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具有组织化和结构化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口号,在这一口号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其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14-01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它用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在相应的教育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相对稳定,具有组织化和结构化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口号,在这一口号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其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要使物理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注意学科在生活中的渗透,及时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等。以下,谈谈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希望读者能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探究式课堂

探究性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所使用的方法和资源应具有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将对重点内容的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关键。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研究这两个方面的程度可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在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时,教师则应该让学生“开放性”探究,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取决于教材的需要和要求。

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出磁通量这一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探究这一实验时,我们先回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展史,这或许能启示我们。通过回顾,我们很容易发现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是经过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回答问题、评价解释、得出答案的一系列过程。我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和科学家们探究的过程一样。原因就在于,科学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一系列这样的做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清晰而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探究式学习一般有两类:一是“指导型”探究,二为“开放性”探究。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在回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展史时,我们可以看到,自1821年发现问题到1831年搜集到证据的漫长过程中,寻求磁生电是科学家们探究的核心,即如何才能证明磁能生电?因此,如何获取能用来解释问题并且是科学的证据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据此,教师在设计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即整个设计要尊重电磁感应的发展历史。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磁生电后,要进行实验探究,发现产生感应的电流,再引入磁通量,不断实验,逐步得出想要的结论。若先引入磁通量,再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这便成了表面的探究,违背了客观事实,不符合学生探究性学习所具备的过程,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教学设计要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教学的重点也要放在寻求证据这一关键的要素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最好能让每组同学都有器材,这样学生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时才能更顺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充分发挥了出来。小组探究,使得学生自由地把线圈、磁铁、电键、变阻器等任意改变位置,观察时也会更用心,不按照老师预先设计的去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少指导,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在有些过程中,教师可多指导,如在学生获得感应电流产生的五种情况后,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分析磁场强弱的变化或电流和回路面积的关系,并综合相应的物理学史实,引进磁通量这一新的物理名词(解释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便可以归纳出电磁感应现象(交流和总结)。学生自主探究并定义一个物理量,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部分内容必须要和老师的“指导性”探究相结合。两者相结合的科学探究,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合作式课堂

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又被称为“团队合作学习”或者“分享性学习”。它是这样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即将学生按一定方式或要求组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讨教师或小组设定的学习任务。合作式课堂要求学习者善于整合,达成共识,在反思中有所提高。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能具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与合作。合作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每一次的讨论,都需要方法策略上的梳理、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抛弃错误和有偏差的地方,逐渐形成共识,提高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例如,学习“惯性”的概念这一课时,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分析。这样,教师就可提问:“快速奔跑的玩具汽车和静止不动的大货车,哪个惯性大?”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部分学生认为静止的大货车惯性大,部分认为运动的玩具汽车惯性大。有了分歧我们该怎么办?这时,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可以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达成这样的共识:决定惯性的因素只有物体质量,速度和大小是不影响物体的惯性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惯性这一新的概念。

三、互动式课堂

“互动教学”是新课程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以一种观念或思想而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行为方式。“互动教学”被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师生之间分享不同的知识、思考和丰富的经验,借此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因此,互动式课堂是一种主体性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教师与小组是以互动的形式存在的。从内容上来看,有方法、情感、思维、认知、知识等多方面的互动,摆脱了以前单调、乏味的程式化教育。

综合以上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要求摒弃原来陈旧的思想,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改变固有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活用教材,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改变其原来的“权威”形象,和学生平等交流,实现“人性化教育”。此外,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