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太(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二民族中学,青海玛沁县814000)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68-01
摘要:面对当今笼罩在语文教学上空的层层迷雾,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迷失航向,弱水搁浅,必须以一种容纳的气度,冷静的思索,守正创新,拨开迷雾,踏踏实实地教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坚定地用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促使学生的人格伴随着知识、智慧的增长而不断健全起来,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意识;民主平等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有老师“讲”语文之嫌,翻来复去的讲知识点,不厌其烦的灌应试技巧。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有必要真诚的呼唤对话意识。我觉得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提倡学生与作品的独立对话。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是学生进行的一次自主独立的解读作品的过程,提倡这样的对话,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培养其独立思维的能力。二是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七~九年级已有三套语文实验教科书通过审查进入实验。他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套实验教科书已努力向“对话者”靠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材中已有明显的对话意识,如人教版的导读与1992年版的比较,就有了很强的对话意识:1992年版的讲读课文前提示中都有“训练重点”,新教科书课文前都不再有了。训练重点设计原本是为了使教学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训练重点一旦确定,教、学、考等一系列活动便唯重点是举,重点以外的东西弃之不管,语文教学领域的诸多弊端也就由此而生;况且课文的训练重点既呆板狭隘,又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何况教材是一本“学本”,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编者的主要任务是爱护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教科书就不同了,变训练重点的机械界定为阅读要求的原则提示,就是使阅读要求充分体现以读为中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教学思路,而不去刻意肢解课文。为此,阅读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中可以明显感到,新教科书已具备了明显的对话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平等,放飞个性
三套实验教科书都能很好地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在开场白中,在编者语中,在课后的练习中,甚至在课文的选编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几十年沿用不变的、板着面孔的“说明”或“前言”没有了,替代的是“写在前面”或“致同学”“致同学们”。人教版的前言就用“写在前面”来代替,我们来看一下七年级上册的“写在前面”:
亲爱的同学们:
新学期又开始了。拿到崭新的语文课本,你心里一定会想,又一阶段的语文之旅启程了。
在旅行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你。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将提醒你借助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学会与人共享。当你眼前跳出“网络”这样的字眼时,请不要感到意外。
为了用好新课本,你也许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谱写语文的新篇章吧!
以上的开场白,有极强的针对性,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感到学生与编者的平等对话关系,以此郑重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百分之百的主体地位。
同样,苏教版前言也用“致同学”代替,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切,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避免成人化。语文版实验教科书虽然也用“致同学们”,但仍用第三人称叙述,称同学们为“大家”,语气稍显生硬。
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意识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与班主任沟通、与家长、同学了解,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我们教师也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的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洽。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可爱的。但是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注。
2.关注学生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人人平等,共同在教学过程中撷取新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也是教学相长中的学者。
传统教学课堂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于“渔”。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查字典来认识生字词,查资料来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初读课文来整体感知文章,将困惑及思考记录下来。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时,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就不会置身事外,而是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积极地思考文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