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威县常庄中学王春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独白式”的语文课堂现象也将逐渐消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位置,必须从主体意识上唤起他们的觉醒,从主体精神上解放他们。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学生
1在设问、提问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设问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和激情。设问时,要按照满足差异,拓展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原则,变“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变“这段话的精彩、重点句子在哪里”为“你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促使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体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由教师一方移交至学生一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就先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要求学生阅读时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带着初步的知识去阅读,去思考。然后,就要求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一般问题,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协助解决。学生在自读,思索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酒店里的人可以分成哪几类?他们是怎样捉弄、奚落孔乙己的?课文写不同阶级的人都嘲讽孔乙己说明了什么?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酒客、掌柜的反应如何?学生的提问不仅说明了他们已在很大程度上读懂了作者作品,而且清晰地勾勒了作品的重点,凸现了教与学的连接点。实践证明,在语文课上设置“质疑”、“释疑”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一讲一听的关系”,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语文课堂进入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
2在教学观念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就必须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要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配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把尊重和信任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态度;要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学习体会,包括自己是如何思考、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交流的空间;要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做,而不是“看客”,让他们感到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要运用哪些已学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压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极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3在课堂用语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课堂教学中,为了衔接前后教学环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往往有一套课堂用语。这些用语,表面上看,对落实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能力作用不大,实则不然,运用恰当,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素质教育要求的落实。如:上课时,如果认为学生的回答非常独特或与教师的思路相吻合,你就可以这么说:“老师为你鼓掌,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这样既鼓舞了回答者的积极性,又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意愿,使他们还有机会发表意见,思维从而得以发散。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不妨这样说:“跟你周围的同学讨论、商量一下。”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协助探索的本领。有时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不够全面时,可以这样说:“你离标准答案已经很近了,你能再想想吗?”这样的课堂用语,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委婉地否定了他的答案,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思索的兴趣。课堂用语,虽属细节,但不可小觑,它对培养学生兴趣,落实主体地位也是很有成效的。
4在教学方法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俗话说:“教必有法,教无定法。”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最重要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的总体模式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站在书上看书”。授课时读书、交流、讲述交替进行。在“读书”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讲述”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讲述后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每个层次都由指定的学生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反馈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老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提醒、鼓励、督促、查漏补缺。这样,整个课堂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过去那种枯燥的知识传授过程成为活跃有序、高效的学习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并非得从大方面入手,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培养学生能力,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