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镇静治疗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持续镇静治疗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中的效果分析

童红炬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儿科411100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镇静治疗应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间断性镇静治疗,给予试验组患儿持续镇静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并比较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患儿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除PH值以外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更短,数据对比P<0.05。结论:持续镇静治疗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中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持续镇静治疗;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

EffectofcontinuoussedationtherapyonmechanicalventilationinchildrenwithseverepneumoniainPICU

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continuoussedationtherapyonmechanicalventilationinchildrenwithseverepneumoniainPICU.Methods:80casesofseverepneumonia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5toDecember2017wereselectedandpidedinto40casesinthecontrolgroupandtheexperimentalgroup.Thechildrenin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intermittentsedation,andthechildren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treatedwithcontinuoussedation.Theindexesofchildren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andthetimeofmechanicalventilationandhospitalizationtime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hetreatment,alltheindexes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betterthanthoseinthetestgroupexceptforthepHvalue.ThedatawerecomparedP<0.05.Thetimeofmechanicalventilationandlengthofstay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shorterthanthose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datawerecomparedP<0.05.Conclusion:continuoussedationtreatmentforchildrenwithseverepneumoniainPICUhasbetterclinicaleffectandhigherclinicalvalue.

[keyword]continuoussedationforPICUseverepneumoniainchildrenwithmechanicalventilation.

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在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重症患儿发病后的死亡率较高。机械通气治疗是重症肺炎患儿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其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通气状况,让患儿的血气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1]。但根据临床实践,重症肺炎患儿发病后多存在烦躁不安的情况,加上治疗过程中不能得到家属的关怀而导致烦躁不安的情况加重,对其治疗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对持续镇静治疗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12月期间行机械通气治疗的PICU重症肺炎患儿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患儿年龄5个月~9岁,平均(4.85±1.12)岁。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4.96±1.24)岁。患儿基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患儿进入PICU病房后给予其机械通气治疗,主要是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将呼吸频率控制在18~40次/min,具体根据患儿年龄确定,将潮气量控制在6~10ml/㎏,具体根据患儿体质量确定,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护心、营养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间断性镇静治疗,主要是采用间断性的给予患儿安定静脉注射,用药量在0.1~0.3㎎/㎏,或是按照0.15~0.3㎎/㎏的标准使用咪唑安定进行静脉滴注。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镇静治疗,其中先按照0.15~0.3㎎/㎏的标准使用负荷剂量咪唑安定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之后按照1~5ug/㎏·min的标准进行维持,采用微量泵进行持续静脉输注。同时按照1~3ng/㎏的标准使用负荷剂量芬太尼,按照1~6ug/㎏·h的标准使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确定镇静治疗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0~90h。

1.3评价指标

对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统计。其中指标测定主要是对患儿的呼吸频率、血液PH值、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3.讨论

重症肺炎患儿一般起病较急,其在入院后需要及时给予其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根据PICU重症肺炎患儿治疗的实际情况,其在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和抵抗等情绪,导致其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本身好动,其在发病后因身体上的不适容易导致情绪受到影响,加上缺乏家属的陪伴而更容易产生抵抗心理。因此,在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镇静处理,确保其机械通气治疗顺利完成,从而促使其治疗效果的提升。

药物镇静是临床上常见的镇静方式,其能在短时间内让患者的躁动得到抑制,并促使其保持安静状态,从而为医护人员的操作提供有利条件。但根据临床实践,肺炎患儿因年龄较小且日常生活中较为活跃,因此在使用镇静药物时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药物用量及用药持续时间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其能在用药后保持镇静状态。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因此间断性镇静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但相关研究表明其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的镇静中,并且经常会因为镇静效果较差而影响患儿的正常治疗。

针对PICU重症肺炎患儿的实际情况,在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给予其镇静治疗,从而确保其机械通气治疗能顺利完成。相关研究表明,间断性镇静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让其机械通气治疗顺利完成[3]。但间断性镇静并不能让患儿的抵抗心理得到有效改善,其在治疗过程中仍会存在抵抗的现象,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影响[4-5]。相对而言,持续镇静通过药物的持续作用,不仅能让患儿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还能让患儿的抵抗心理得到改善,并且能减少患儿发生各种并发症,从而让其治疗顺利完成,确保其治疗效果[6-7]。

本研究对持续镇静治疗应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患儿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除PH值以外试验组均明显更优,数据对比P<0.05。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更优,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持续镇静治疗应用于PICU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中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各项指标,并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滨,张竹,马朋林.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策略优化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02):122-127.

[2]钟小明,罗开源,廖红群,王长浦,饶兴愉,谢忠丽.浅镇静对重症肺炎患儿机械通气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06):920-921+924.

[3]郑臻,黄海,范万里,张明华.持续轻度镇静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06):99-100.

[4]陈振,周兴燕,漆英.持续镇静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207-209.

[5]吴光舟,黄云芬.持续镇静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02):27-28.

[6]Angela.Amigoni,Maria.Cristina.Mondardini,Ilaria.Vi.WithdrawalAssessmentTool-1MonitoringinPICU:AMulticenterStudyonIatrogenicWithdrawalSyndrome[J].PediatricCriticalCareMedicine,2017,(2):e86-e91.DOI:10.1097/PCC.0000000000001054.

[7]Beryl.F..Yaghmai,Jane.L..DiGennaro,Gretchen.A..Ir.APediatricSedationProtocolfor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RequiresSustenanceBeyondImplementation*[J].PediatricCriticalCareMedicine,2016,(8):721-726.DOI:10.1097/PCC.00000000000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