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焦满花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大胆创新和构思,让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我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精神想象力

1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的种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创新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学生圆科学之梦。

2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发明创造事例,如无尘粉笔的发明:以前,人们生产出来的是有尘粉笔,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时,有很多灰尘弥漫在空气中,教师吸入大量的灰尘,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人们生产出来的无尘粉笔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懂得,创造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勤看书、勤动手、勤动脑,是可以创造出新东西来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3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改变长期以来旧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①认识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②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现带电状态,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③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在教学孩中,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静电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这里摩擦,那里摩擦,甚至可以拿着塑料梳子离座位去接近别人的头发、小纸片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静电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节课,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4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进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就都有了。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5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北辰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