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兴词语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网络新兴词语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齐鑫

齐鑫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网络新兴词语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兴起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生的、充满创造力的新词语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不断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于网络新兴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考虑将网络新兴词语适当地纳入教学体系,否则,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虑,萌生汉语难学的念头。因此,研究如何将网络新兴词语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本文把目光聚焦于网络新兴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着重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兴词语的教学策略。论文中分析了网络新兴词语的概念、分类以及特点,主要探究将网络新兴词语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选取原则和意义等,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希望能对对外汉语中网络新兴词语的教学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新兴词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应用

网络新兴词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性。网友们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创造了一系列简洁明了的网络新兴词语。有些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比如“PK”是“playKill”的缩写;有些是数字谐音,“88”意为“拜拜”;有些则用简单的符号来替代复杂的意思。这些词易于被大众接受,增强语言趣味性的同时,其简洁的形式也加快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速度。网络新兴词语有一定的娱乐性,其幽默风趣的特点使其备受青睐。很多词语的出现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但它们的幽默性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络世界的自由化,给了广大网民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多词语很具趣味性。这些词语或采用谐音,缩略,或采用借代等方法来表达含义。例如,“微博”的谐音为“围脖”,在网上更新状态,不说发了一条微博却说“织了围脖”。这种说法让人觉得很幽默,乐于接受。

现在对网络新兴词语的研究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动向,把网络新兴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新兴词语的不规范性、随意性就对其全盘否定,而应该合理分析后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具体来说,网络新兴词语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新兴词语丰富了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内容。当今的网络作为大众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其中的词汇自然是交际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现在的词汇教学大多沿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它能很好地指导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但有些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是很高,有些也并不能真正地用于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留学生能用汉语进行交际,而网络新兴词语具有重要的语言交际作用,掌握这些词语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对拓展交际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适当选用网络新兴词语可以有效地丰富词汇教学内容,为词汇教学注入清泉活水。

其次,网络新兴词语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好奇心,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留学生很容易产生汉语难学的念头。将具有简洁明了、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特点的网络新兴词语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调动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此外,网络新兴词语涵盖了中国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了解了这些词语,就能促进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房奴”“卡奴”指那些为了房子和信用卡而奋斗的一类人;“程序猿”是对程序开发工作人员的戏谑昵称。这些词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状和最新文化动态。通过学习这些词,汉语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者皮埃斯(W.B.Pearce)说过“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这些网络新兴词语的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语学习者跨国,跨民族的文化交际能力。

网络新兴词语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网络新兴词语的语言生活。可以说,网络新兴词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有更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并形成了火热的学习狂潮。汉语学习者虽然在学习汉语,但很少接触网络新兴词语,也不能掌握这些词的含义。在他们与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中国人沟通时就会产生疑虑,从而影响交际。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有责任把网络新兴词语的教学适当地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这样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学到地道的汉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由于能力有限,有些问题研究得不是很深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挖掘这一领域,网络新兴词语的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新兴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研究也将会更深入,相关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史灿方,孙曼均.语言规范与语言应用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008,(06):244.

[2]郑汉远.关于“网络语言”[J].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102-103.

[3]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刘天明.网络新词语新探[J].现代情报,2005,(12):77.

[5]史艳岚.当代中国传媒中的网络新词语[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24.

[6]李国炎,莫衡,申耀海,吴崇康.新编汉语词典[W].湖南:湖南出版社,1988:380

[7]释义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8]赵京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11.10

[9]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85(2):41

[10]汤志祥.新词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9.

[11]Pearce,W.B.,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MakingSocialWords[M].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