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与滇柴胡之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柴胡与滇柴胡之别

赵爱梅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解表退热药,也是传统中医药最经典的药材之一,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功效。临床上用于寒热往来,胸肋胀满,疟疾,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等症。目的:鉴别柴胡与滇柴胡,达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柴胡。方法:通过药物性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分析药物。结果:临床合理使用药材药用部位。

【关键词】柴胡滇;柴胡性状药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286-02

柴胡的品种在全国的分布有十种之多,柴胡入药品种问题,自古以来较为复杂,《中国药典》收载:柴胡BupleurumchinensisDC.(商品药材称北柴胡);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商品药材称南柴胡);竹叶柴胡BupleurummarginatumWall.ex.DC.(商品药材称滇柴胡);《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小柴胡B.hamiltoniiN.P.Balak.(商品药材习称滇柴胡)。临床上常用的有南柴胡、北柴胡,南方地区特别是云南习惯使用滇柴胡。

1.性状特点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备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狭叶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长5~14cm,直径0.3~0.6cm。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具纵皱纹及皮孔,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细纤维状叶残基和1个茎残基,偶为2~3个,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味微苦辛。

竹叶柴胡全长50~120cm。根呈长圆锥形,直径2~5mm,微弯曲,部分由分枝,长3~10cm,黄褐色。茎绿色,基部具紫褐色叶鞘残留物。质脆易折断,断面外周纤维性,中央髓部有白色。单叶互生,叶片略似竹叶,近革质,披针叶,长5~15cm,宽8~10mm,具5~9条平行脉,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抱茎、有黄棕色软骨质边缘。复伞花序,多数。小花黄色。气微,味微苦。

小柴胡全长20~80cm,根呈长圆锥形,直径2~4mm,微弯曲,部分由分枝,长1~7cm,淡土黄色。茎多呈紫褐色,多分枝成丛生状,分枝细而坚实,基部木质化。质脆易折断,断面外周纤维性,中央髓部有白色。单叶互生,叶细小,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形,长3~8cm,宽4~8mm,顶端钝或圆,有小突尖头,基部略收缩抱茎,具7~9条平行脉,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伞形花序小而多,小花黄色。气微,味微苦。

大叶柴胡为伞形科大叶柴胡Bupleurumlo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及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棕黄色,具有密集的节和节间。顶端残留茎基1~2个,下部多支根,质坚硬,不易折断,主根不明显,支根3~5条,有特异的香气,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2.主含化学成分

柴胡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saikosapoinsa、b、c、d四种),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等),脂肪酸(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和多糖等,还含黄酮、多元醇、香豆素和微量元素等成份,全草还含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水仙甙等。柴胡根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和挥发油,其地上部分不含柴胡皂苷,只含挥发油和芦丁,所以根和地上部分的药理和临床疗效完全不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皂苷为柴胡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成分,因其茎叶不含皂苷,不能代表柴胡所表述的临床疗效,故柴胡入药只能是地下根茎部位,同时也不能使用带根茎的全草。

3.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镇静作用:大剂量的柴胡煎剂或浸膏对伤寒混合菌及热刺激等理化刺激所致突发热,灌服后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保肝作用:柴胡皂苷对细菌、四氯化碳及版乳糖胺所致试验性肝损伤有显著抗损伤作用。柴胡皂苷A使因四氯化碳升高的小鼠血清转氨酶、三酰甘油酯、过氧化脂质降低,使谷胱苷肽升高,具有保护肝细胞和促进脂质代谢作用。

(3)抗炎作用:柴胡挥发油中酸性部分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

(4)抗溃疡:柴胡皂苷及糖浆状残基对大鼠幽门结扎、应激性溃疡、醋酸性溃疡均可降低其溃疡指数。

4.临床应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辛。归心、肝、胆、三焦经。

功能主治: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肝气郁结,胁下胀满,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以及气短、倦怠等症。

(1)和解退热柴胡芳香疏泄,轻清上升,宣透疏达,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凡邪入少阳有寒热往来者,胸胁苦满,可配伍黄芩用,黄芩清半里之热,柴胡透半表之邪,一清一透,和解少阳泄热。中医有“柴胡不见黄芩,无解半表半里之功”之说。

(2)疏肝解郁柴胡入肝胆经,能疏肝解郁,和络止痛,并能调理肠胃,凡肝气郁结的胸胁脘腹诸痛,或肝胆疾病,胃肠气滞等,可配伍当归、白芍、香附、郁金、枳壳、白术、木瓜、陈皮、党参等,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行气止痛。妇人痛经、月经不调,则可配伍丹参、益母草、生地黄、白芍、川芎、香附、郁金等疏肝调经。

(3)升举阳气柴胡主升浮,能鼓舞胃气,升举清阳,常常与升麻同用,使升发之气升腾,凡气虚下陷,发热,久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症,常常配伍人参、炙黄芪、蜜炙升麻、陈皮等用,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中医有“柴胡不见黄芪,无升阳之能”之说。

柴胡入药部位的问题,自古以来都以地下根茎入药。但是,建国以后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南方在使用柴胡的地上部位,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将地下根茎部分去掉,造成中医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入药部位不一致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故在临床应用柴胡中,应改变用药部位,使用柴胡根茎部位而不是地上部分或全草,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及学术成果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

[2]《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七册;

{3]《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