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02
/ 3

简析《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夏子文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悲惨世界》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整部小说以浪漫主义夸张的笔调见长,却也不乏现实主义的特征,其中关于滑铁卢战役场面的描写更是将浪漫色彩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熠熠生辉。

关键词:悲惨世界;滑铁卢战役;现实;浪漫主义

我们将以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篇为例,探讨作者是如何从滑铁卢战役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这场世纪战争的写实画作。首先,我们将从三个大方向对涉及滑铁卢战役的片段进行赏析:

一、滑铁卢战役的社会历史背景

雨果的盛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饱含同情的笔调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并称颂了他们的优点,力量和精神财富。也正因如此,这部杰作被归为社会小说的范畴,获得好评如潮。其中的人物无一不卷入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譬如1832年巴黎的共和党人起义,以及法国战士英勇对战英军、拿破仑遭遇败北的滑铁卢之战。而在《滑铁卢战役中骑兵的进攻》里,作者重现了这一史诗级别的巨幅画面。尤其是,从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一些和史实相关的人名和地名。

浪漫主义作家们或多或少都会着迷于拿破仑领导的强大军队和显赫功绩。而在法国作家们眼中,拿破仑的形象历经了多次变化:19世纪时大部分作家都把拿破仑视为一个可憎的暴君;1815年帝国覆灭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并逐渐将这位皇帝称为英雄。此后,拿破仑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地位,甚至法国文学中还常常加入一些他的帝国的传说。

骑兵的进攻这一篇章就是个恰当的例子。法国人思想的变化可以这样来梳理:第一帝国的史诗结束于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下台后紧接着开始了王朝复辟时期。这样的旧制度显然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大众心理期待,让很多从小就对拿破仑伟大功勋和对外战争耳濡目染的法国年轻人深感失望,他们对这样一个不再光辉灿烂的法国失去了信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拿破仑神话的诞生。在当时的年轻人眼中,拿破仑本是最具活力和野心的人,在一直无比崇敬他的雨果眼中,滑铁卢战役之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衰落正是始于王朝复辟。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说雨果称颂的是19世纪初加冕的拿破仑的优秀品质和他的军队,不如说这是为了直接歌颂拿破仑和他的第一帝国,同样这也是一种贬低拿破仑后代的方式。换言之,通过称颂拿破仑一世,作者间接地贬低了时任第二帝国首领的拿破仑三世。因此,滑铁卢战役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值得关注。

二、史诗中的现实主义特点

当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难免会震惊于滑铁卢战役的现实性和记录性。正如作者所想,这场灰暗的战役激起了我们最深刻的感情。由于雨果总是对重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存疑,他大量地查阅借用相关文献资料,以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对涉及到战役各个细节的准确性感到无比震惊,看起来就像是作者亲临战争现场记录下了这一幕。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地名和人名的细节都完全忠实于史实,例如第一帝国真实存在的地方、将军、元帅等,都使这一历史性的记述得以流传,令人信服。另外,整篇文章充斥着军事专业术语,如涉及到武器的词语:《casque》、《sabre》、mitraille》、《mousqueterie》,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和组织军队有关的词:《escadrons》、《aidedecamp》、《pision》、《batterie》……最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雨果像一个战略家一样十分擅长描绘军队战术及运作方式:《ilsétaientvenus,colonneépaisse,unedeleursbatteriesàleurflanc,l'autreàleurcentre,sedéployersurdeuxrangs》。这种现实性的描述让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一方面致力于重建一件史诗级的事件,另一方面也是想称颂拿破仑的军事战绩。

这个段落的史诗性特征首先表现在行军步伐的纪律严谨。从全文来看,拿破仑的军队总是向英国人的军营前进,作者用关乎法军命运的悬念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法国的重骑兵越向前进发,就越发可能陷入被英军夹击的危险之中。帝国重骑兵的前进很可能产生一种震慑的效果,激烈的战斗由此拉开序幕。我们不禁想起《悲惨世界》中的另一幕,流浪儿加弗洛什被征用为了路障储备弹药,经常要在枪林弹雨里穿行,独自面对那些国家守卫军。他离郊区居民越近,他就暴露在更大的生命危险中。

其次,它的史诗性还表现在拿破仑军队的超自然神力,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躲过枪林弹雨,整齐划一,一往无前,整支军队就像一个人一样凝聚起来。他们视死如归,冒着浓烟和阴影,众志成城,只为攻克英方。拿破仑军队严整、无畏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世人心中,以至于人们将其光辉故事编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语言的神奇就像是在记述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古老的俄尔甫斯教的时代。士兵们惊人地横扫一场场战役,其中不乏有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ailesdefer》、《couleuvresd’acier》、《commeunanneaudepolype》。雨果就这样在人世间创造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令人惊叹的世界,每个人物都被神化,历史记述也被戏剧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文中更有不可计数的士兵,浩浩荡荡拥挤着前进。作者特意用了数字,有力度的形容词和对比的手法来证明士兵数量的宏大:《troismillecents》、《unfrontd’unquartdelieue》、《vingt-sixescadrons》。对一支数额庞大的士兵的描写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也有出现过:无数流浪汉一起冲向教堂的一幕。在十九世纪的作家中,左拉也很擅长描写人群场景,他的杰作《萌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些例子足够使我们相信:对人群的大场面描写有助于产生史诗级的效果,同时激起读者的敬仰和恐惧。正因历史传说需要出现大量的人物,群众运动、人群骚乱才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情节。

雨果创造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通过对武器从画面和声音两方面的描写,读者得以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场面。

对声音的描写也能产生史诗般的效果:在行军之初“军号奏响,所有乐器都开始响起”;在行进期间,武器在大炮和军乐的响声中以及有规律的嘈杂声中前进;拿破仑军队靠近时,英军听到“三千匹战马噪声的增大”、“脚步越靠越近的声音”、“军刀的撞击声”以及“士兵们野性的喘息声”;在这两支针锋相对的军队拔刀相见之前,是一阵长久又可怕的沉默,紧接着是一阵来自各处共同的怒吼“帝国万岁!”这样一幅绘声绘色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眼前,像史诗般浩大壮阔。

这种效果更得益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作者就像是有幸亲临了全文的每一处地方。跟随着雨果,我们一会儿到了高原山谷,一会儿身处英军法军队伍中。《悲惨世界》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史诗,那一定是源于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一切都发生在它的注视之中。

三、手法与用词的巧妙

作者还借助于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现实性。首先,借助于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战前的整肃;然后,作者还非常重视语句的铿锵有力,尤其句尾加上韵脚之后,句子变得朗朗上口。三拍子的使用使句子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譬如《graves,menaçant,imperturbables》、《calme,muette,immobile》,同时这两组句子还运用了并列和对比的手法,凸显出两支军队动作、位置、声音上的针锋相对;其次,作者还大量地使用一些表示行军前进的动词,如《descendit》、《sortant》、《reparut》。矛盾形容法的运用更突出了军队的秩序和严谨,形象化的动词也使文章更加生动。

用词和手法的巧妙赋予了《悲惨世界》在文学上永不磨灭的记号,它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既因为对真实事件的回忆,也因为人物道德精神的再现。雨果是18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直到今天都在法国文坛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于18世纪末,并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浪漫主义注重用夸张奇异的手法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其叙述方式大多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物大多富有丰富而激荡的情感层次,被誉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悲惨世界》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处处体现着这个流派的典型特点。小说人物活动跨越了大半个世纪,历经三个时代。主人公冉阿让仅仅因为偷窃了一个面包就被判处十九年监禁;而原本美丽善良的姑娘芳汀因生活所迫而在巴黎受到各种人的诈骗;芳汀的女儿小珂赛特从小被寄居在一对狠心的老夫妇那里,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谴责了社会制度的不平等、法律的不公正和资产阶级的丑恶面孔,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把真实生活与夸张想象结合起来,加以热情激昂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

该作品既有对于战争场面的史诗般的叙述,也有对平常普通人家生活点滴的描写,更有对人物丰富情感的刻画,像一部当时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这种浪漫性还体现在主角形象从恶到善的转化上,冉阿让本身是一个犯过偷窃罪刑满释放的罪犯,因为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仁慈的感化,他内心的善的本性被激发出来,也学会帮助其他人,譬如在自己工厂的员工被车压到不能动弹时,他出手相助,为了满足芳汀的心愿,主动找到柯赛特并领养她。这正是与雨果坚信人性本善,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信念有关。这种信念看似有些乌托邦的意味,其实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不在意物质财富的攫取,偏爱讲述道德救赎,讲述黑暗与光明的斗争,讲述奇特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雨果对于精神价值的重视。通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搭配的手法,雨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提出了改造社会的道德理想,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呈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内容,而且对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也构成了深远的影响力。小说中的“悲惨世界”与“幸福世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对“善”予以歌颂,对“恶”予以压制,作者所塑造的恶的形象正是其弘扬的善的对立面。而善与恶存在着循环的转化,在小说中以多重的角度完全呈现。

读罢全文,我们既感慨于《悲惨世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又被现实主义浩荡壮观的历史事实所震撼。浪漫与现实,相辅相成,融合成一部长篇巨著。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电影文学,2014(15)

[2]汪宁宁.世界文坛之瑰宝——《悲惨世界》赏析[J].名作欣赏,2017(02)

[3]傅守祥.人的心灵向善迈进的精神史诗——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风格[I].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作者简介:夏子文(1997年7月—)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法语专业2015级本科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