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琼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实验中学
【摘要】课堂讨论在阅读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他们在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生成许多新的资源,实现再创造,在讨论中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力。但课堂讨论也有自己的实施要求,只有使用得法,才能收到实效。否则,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讨论讨论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1-0057-03
现行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所以教学改革一直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确,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的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然而一个“还”字,却并不简单。有时一个“还”字,竟使原来语文教学中的“教师满堂讲”变成了“学生满堂论”。笔者这里就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中现在颇为流行的课堂讨论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效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课堂讨论是师生一起围绕某一个议题,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理由进行讨论。如今,课堂讨论在阅读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原因有二:一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老师的观念有了更新,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二是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既是索取者,又是贡献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他们在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生成许多新的资源,特别是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会给读者留有许多想象的余地,去填补和丰富作品,实现再创造,在讨论中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力。
但课堂讨论也有自己的实施要求,只有使用得法,才能收到实效。否则,会适得其反。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出现过效率欠佳的现象。
一课堂讨论效率欠佳的种种现象
[案例1]皇帝的新装
此课教完后,老师让学生续编故事。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编出两种不同的结局。甲组:皇帝听了孩子的话,醒悟了,把孩子抚养成人,并把皇位让给孩子。乙组:皇帝执迷不悟,最后人民造反,把皇帝赶下台。上课时,老师让甲、乙两组先在全班表演,再讲述如此续编的原因。随后,两组(各组20多人)相对而坐,互相提问。
师:现在两组互相质疑,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请教他人。现在,我把时间交给大家了。
(说完老师退到一旁。学生模仿大学生电视辩论赛形式,你
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气氛相当热烈。)
乙方:皇帝是如何改变的?
甲方:他知道自己错了。
乙方:一个人一个特点。
甲方: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乙方:他连军队也不管。
甲方:皇帝是非常好心肠的人。
乙方:世上这么多孤儿,会不会都养着。
甲方:小孩子讲真话,会治理好国家的。
乙方:要是不管军队,如果外国人侵略,一点战斗力也没有,
如何抵挡外国人?
甲方:我没有讲过敌人侵略。
乙方:孩子毕竟是孩子(学生们各讲各的,互相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下课铃响)。
师:各抒己见,以后再讨论。下课。
尽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讨论问题不集中,学生互相不倾听,各人只管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时思想不清,意思不明了等。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老师却不参与,站在一旁一言未发。
事后了解,老师对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存有误解,以为只要学生想说下去,就应该让他们说,否则就似乎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就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就没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有效讨论的原则、方法时,教师若不加指导,讨论的效率是不高的。
[案例2]背影
介绍完作家朱自清后,老师让全班学生感悟课文,谈谈“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因为问题提得突然,教室里一时无人举手。沉默了片刻,一只只手相继举了起来。第一个说,我喜欢第四节中某个句子,因为父亲始终不放心,要亲自送“我”,体现了父爱。第二个说,我喜欢第五节中一个词“嘱托”,说明父爱。第三个说,我喜欢第七节,因为这一节很感人。就这样,整个讨论时间学生发言中点到的段落顺序是:三节、六节、七节、三节、六节、七节、四节、二节、五节、三节、七节、三节等。有的喜欢其中的某个词,有的喜欢其中某个句子。没有同学间的照应,没有深入的讨论,学生们各谈各的句子,各说各的体会。先后用了约20分钟,最后老师说:“大家喜欢读读这些段落吗?”学生齐声答道:“喜欢。”于是大家齐读课文,讨论到此结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父子情”这个议题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定会有说不完的感受。课堂讨论,本该是学生与老师交流感受、汇集资源、升华感受的重要手法,可惜由于老师对有效课堂讨论价值认识不够,组织调控、把握课堂力度不够,直到学生下课,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感悟仍然停在原有浅层面上。
1.教师存在的几个问题
(1)理念问题。对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等思想还缺少实质性理解,较多满足于课堂形式上的活跃。
(2)能力习惯问题。长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失去了临场捕捉资源的能力,缺少对问题价值判断力,缺少悉心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反馈的习惯。
(3)知识结构、素养问题。教师自身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不知、不会、不能,显示出其知识面欠广,知识结构欠佳,限制了指导水平。
2.学生们讨论时存在的现象
(1)缺少思考(有时是老师不给思考时间),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哪儿。思维混乱,没有深度。
(2)语言缺少组织,表达不清。
(3)不会倾听,不关注同学发言内容。
二怎样提高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呢?我们还是先看一个关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案例:
1.课堂讨论始终保持良好状态的案例
课题:《多收了三五斗》(教学实录)从实录中看出:教师的话语不多,只发了三次言。
(1)提出要求。指名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表扬同学们能认真倾听,发言时注意互相照应。
(2)进行点拨。老师认真倾听,当发现第一位同学概括的主要内容过于简单时,及时提出质疑:“这样概括有没有问题?”引导全班深入讨论。
(3)总结讨论。对学生概括的内容进行肯定;表扬同学们能认真倾听,发言时注意互相照应。
教学过程中,郑老师始终保持警觉和适当的沉默,以简明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见解和评价。
从讨论过程中看出,学生训练有素:①有良好的讨论习惯,能围绕一个主题互相交流看法,能专注倾听别人发言,能认真积极思考,先评价前面同学的发言,再补充自己的观点,做到讨论时互相照应;②掌握了归纳主要内容的策略,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总之,从这个案例中看出,课堂讨论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课堂讨论始终保持良好状态的原因
(1)师生课前都应有充分的准备
语文老师应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爱读书,有较广的知识面,文化修养较高,这才能为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备课须十分充分,对课文有独特的理解,这保证了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于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参与讨论。
学生预习充分。学生预习的深浅程度是讨论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老师得花较多精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开始阶段,每天布置预习内容。如:初读课文、自行体悟;提出质疑、问两类问题;阅读与课文相关书籍、搜集资料等。而且每天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后,老师及时改变预习方式,将全班统一的预习内容改为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预习内容。
(2)师生具备辨析问题价值的能力
一篇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有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不懂的问题,有纯属课外知识、生活常识问题,有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有与课文主题毫无关系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些大小不一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根据问题的性质、大小,或组织全班讨论或组织小组讨论,或个别解决。特别在学生讨论高潮中,老师要有持续的敏锐力,不被表面的热闹所左右,对学生脱离文本的、空洞的或纯义理性争论要及时点拨。
坚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培养学生提高所提问题的价值。如要求提出更多证据的问题:“从哪里看出七条好汉的机智?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如要求提出进行归纳总结的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归纳出学习的方法步骤吗?”从初一开始,老师就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分析其价值所在,培养学生提出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只有老师与学生们具备了对问题价值的判断能力,才能保证讨论在语文学习轨道上有效进行。
(3)师生都有良好的、持续倾听的习惯
好的老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能扣准学生发言中的确切含义,听出言外之意,听出发言和主题的相关程度,听出学生言语中的精彩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作出鼓励、点拨、调控。同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习惯。
培养倾听能力并不容易,必须花时间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习惯。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明白良好倾听的基本要求,明白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其次采用多种有效措施、策略,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提高倾听能力。如:训练初期要求学生记录别人发言的要点,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时时注意提醒、鼓励等。认准目标,持之以恒,获得成功。
(4)师生都保持着良好的回应状态
老师对学生发言的鼓励、点拨、提升等都是回应,能产生师生互动。
老师培养学生互相之间回应能产生生生互动。上一案例里学生在发言前先对上一位同学发言作出评析,然后或补充,或提出新的见解,这些都是很好的回应方法。师生、生生在回应互动中,生成许多新的资源、推进课的进程。
(5)学生的发言保持平衡
在以往的课堂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到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少数)经常被教师点到发言,说起来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而另一些(大多数)发言机会却不多,虽然有些学生多次举手,但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更有一些学生(少数)被长期排除在讨论之外。学生发言机会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也出现明显的不平衡。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的发言保持平衡,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如开展活动,树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在班上特意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讲故事,谈体会、演小品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新课改理念中的学生观,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全班讨论,几十名学生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勇于展示自己、积极争取发言的;有性格内向、不想发言的;有怕发言出错、被同学嘲笑的;有发言经常被老师打断而对发言失去兴趣的等等。为了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发言积极性,老师们可采取诸多措施。如,缓解内向、胆小学生的恐惧心理;注意克服经常打断学生发言的现象;做发言积极性特高学生的工作,建议他们以进一步提高发言质量来取代发言的次数等等。
新课改的课堂不是传统意义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接受教师传递现成的知识,而是各人带着自己的见解,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师生间、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并进行多种能力锻炼。特别是现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广,信息量大,思维也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深刻、多元。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带着这些进入课堂,课堂学习的价值将会更高。
(6)强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认识
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新课改教学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为了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被动状态,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提供可能,而不是随学生“自由”活动,不是把教师置于学生的附属地位,更不是可有可无。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元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有课堂教学责任人的重要职责,对课堂教学的成效负责。
如今,通过老师们的反思、探索和实验,从现在涌现出的一些优质课、示范课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状态与课改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讨论效率亦有较大提高。但一些旧习惯的改变,新习惯的养成,一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长期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