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

江红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指以情境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本指导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新知。情境教学运用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愉悦的进行知识的学习。笔者依据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对于如何创建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进行简要的探究。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扩散思维,逐步深入问题情境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知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向学生提出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数松果”时,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小松鼠在树林里采摘了一筐松果,你们能帮助小松鼠数一数吗?你们打算怎么数?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这时学生们踊跃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有学生说:“五个五个的数。”还有学生认为:“三个三个的数。”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生们将松果按照自己确定的数量将松果放成一堆一堆的,一堆是5个,是一个五,那么用乘法算式怎么表达呢?以此类推,两堆松果,一共是10个,用乘法方程式怎么表达?3堆、4堆……”从而引导学生对于乘法的学习。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激发求知欲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对于新奇的事物、故事都充满好奇的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学生引入有趣的情境中,能使学生更加专注的进行问题的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原因,以及知识点的本质等都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地故事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时,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和小灰兔去游乐场游玩,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兔妈妈拿出了一块蛋糕,分成了两份不一样大小的蛋糕,大的给了小白兔,小的给了小灰兔,小灰兔显得闷闷不乐;等到了游乐场,兔妈妈又拿出了一块蛋糕,均匀的分成了两份,这时小白兔和小灰兔都高高兴兴地吃起了蛋糕。”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只小兔在两次吃蛋糕中的反映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比‘1’还小的数量怎么表示吗?”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也有大小之分。再如,教师在教学物体体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小鸟喝水”的故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聪明的小鸟把石头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吗?”学生们通过思考,逐渐明白了:小鸟将石头放进水瓶里,占据了水的体积,所以水位上涨,小鸟就喝到了水。教师通过运用故事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认真听故事的情况下,学到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实际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模拟展示,能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熟悉感与亲近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积极地投身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以情入境,调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成为情境中的主人,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加减法(一)》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公交车的乘客,教师当作司机,再到第一站时,上来5名乘客,这时教师问学生:“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学生回答:“5人。”之后到了第二站,又上来4人,这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有多少人呢?”学生回答:“9人。”之后到了第三站,下车了3名乘客,这是教师再次提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呢?”学生回答说:“6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悟数学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5+4-3=6的数学运算方式。再者,教师在教学乘法时,可以为学生创建“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扮演乘客,教师扮演收银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乘法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真实场景的体验中加深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知识的探索,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创设操作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小学生处于爱动手操作的年级,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数学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将要学的东西通过自己体验、探索,发散思维,从而掌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数学原理、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基于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拼凑、缝补、比量等演练,将数学知识化为己用。例如,在教学《千米有多长》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际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的方式来学习千米。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操场上走一走,感受10米与100米的差距,从而想象1000米的长度大致有多长,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千米的长度。再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其次,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特征进行补充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这样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对称轴在图形创作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会对称轴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对称轴的认识与理解。

5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添加到教学中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还要考虑到学生“愿不愿”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慈祥、易于亲近的姿态进行教学,做到举止大方、语言精简、准确、幽默,在学生感觉舒服的方式下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为学生创建游戏教学情境,能有效达成这一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投掷的游戏,感受概率知识。教师在教室里做好十个带有数字的小格,学生统一站在画好的线外进行沙包的投掷,每个小格头两次,投入几号小格就获取几分,并将获得的分数记录在黑板上,看谁获得的分数高,之后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加与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通过为学生摆放学具,先摆放3只铅笔,再摆放3块橡皮,之后摆放4把小刀,让学生算一算教师一共摆放了多少学具。要求学生按照加法的过程列式计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3+3+4=10。之后,教师从中拿走两把小刀,一块橡皮,让学生计算还剩下多少件学具。引导学生利用减法的过程列式进行计算:10-2-1=7。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游戏的操作与学习,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是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以及如何组织游戏,让游戏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学生,产生始末颠倒的现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感情投入到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3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36)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王岗镇金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