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张薇薇许勇郝良才

张薇薇许勇郝良才(吉林长春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0021)

【摘要】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者仍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质量的因素,探讨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与措施,为临床相关护理人员作一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脑卒中。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脑卒中后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对疾病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引起护理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关心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重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生活质量由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身体是否舒适愉快四个要素组成[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医疗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生理因素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随着脑卒中诊疗救治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致残率约86.5%[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2心理因素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变化,其中尤以抑郁症状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3]。脑卒中后抑郁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抑郁可降低康复治疗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1.3社会、家庭支持因素家庭、社会支持是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因素。家庭情感支持、陪护情况、婚姻状况、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4自身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干预

2.1功能训练

2.1.1加强偏瘫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早期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功能锻炼是护理的重点。其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据观察,脑卒中后存活患者经积极的康复训练,其中90%可恢复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未进行康复训练者,生活自理能力.相应低下[4]。有文献报道[5],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输液宜多选用健侧肢体,少选用患侧肢体,这不仅可减少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也有利于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1)在肌力未恢复之前,帮助患者被动活动,进行肢体按摩,大小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每次30min,每天2次,热毛巾外敷各关节,手足温水中浸泡30rain,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肌力,缓解关节疼痛。(2)随着病情好转,肌力恢复,尽早加强自主运动,以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可先进行床上平衡训练,熟练后进行站立训练,再是步行和上下楼梯训练。重点加强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腿先下,对于偏瘫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指导其掌握学步车、手杖和轮椅的使用方法。(3)训练简单的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穿衣等,以逐步恢复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及生活的信心。

2.1.2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脑卒中后有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我们要经常与患者多交流、鼓励患者多练习。可以先从卷舌和舌的左右运动开始,逐渐的练习发单音节、单词,认人、物、字,数数等。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读报、讲故事、唱歌等,由简到繁,促进患者准确发音,逐渐恢复语言功能。语言训练是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1.3加强吞咽功能训练首先要做好基础训练:(1)屏气—发音运动: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然后自然大声歌唱,通过闭口、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闭锁功能。(2)颊肌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患者张口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鼓腮随呼吸轻轻吐出,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的运动,每日2次,每次反复5次。(3)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嘱患者张口将舌头尽量往外伸,先舔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部,然后闭口、张口,咀嚼10次,饭前练习5min。以提高咽下反射的灵活性。加强吞咽训练、呼吸道训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2.2饮食要合理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重度脑卒中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如牛奶、豆浆、鸡汤等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水分及营养的摄入。如患者吞咽困难,应改用鼻饲保持营养补给,以增加抵抗力,并鼓励患者在有胃管的情况下,每日自己饮少量水或牛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便早日从口腔进食。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便秘现象时,应多食用些带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食物纤维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在肠内易推动,残渣能刺激肠蠕动,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果导、开塞露、番泻叶等。

2.3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6]: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发生抑郁症状越明显。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差。据杨丰等研究说明[7]: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减轻和缩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对卒中后病人加强心理护理是减轻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充分理解病人,取得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消除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调节情绪状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关心询问病人的不适,主动与病人打招呼,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据相关报道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8],所以我们要坦诚地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细、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尽量满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适时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注意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避免急躁情绪,进行生活照料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尽快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减轻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调动家庭与社会支持有研究结果提示[9]:家属陪护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影响都极其重要,婚姻状况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在患病过程中需要家属的陪护和亲友的探视,并在情感上得到医务人员的认可与关心。特别是配偶,应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积极参与其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应鼓励患者的亲属和朋友来探视患者,传递信息,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支持,使其充分享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加快发展,完善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体系。积极开展适应本病的社区康复护理,保证脑卒中患者在离院后,得到持续的整体护理和康复指导,以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鼓励患者与社会联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以此来增强患者的社会角色感,使其最大可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2.5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包括有关脑卒中发病率、典型症状、治愈情况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并且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心理、饮食、休息、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地指导,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宣教护理过程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年龄偏大的患者,可采用书面教育形式,如定期举办黑板报、将脑卒中健康资料写在纸片上交给患者等,反复、耐心地给予宣教,直至掌握。

王琼等[10]报道,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适时的教育时机,制订全面的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住院全过程,不仅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和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而且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支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健康的生命质量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同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导致神经功能减退直接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劳动和社会等三方面能力,同时治疗卒中沉重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互相交织在一起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故应尽早的、全程地介入护理干预,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