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艳新疆沙湾县实验幼儿园832100
随着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代教育界指出:数学教育,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并参与多变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轻松地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对此进行深入了解。在多年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重视让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探索、学习,给幼儿提供多层次、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一、操作形式多样,提高数学教育效果
作为幼教的同行都知道,如果让幼儿对抽象的数字理解和认知,就要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得出结论。在开展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要尽可能人手一份,教师除了用自制和购买的专用教具外,应发动幼儿家长收集经济便宜的自然物,如植物的种子、火柴棒、纽扣、瓶盖和一些废旧物品等,确保幼儿都能有充分操作的机会。例如“认识数字”,除了要为每位幼儿准备好一套1—10的数字卡片1—10的圆点卡片外,还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物品,如积木、瓶盖、纽扣、笔等,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让幼儿在拼摆中理解数字的抽象意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作仔细地观察,了解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引导幼儿,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在操作中我还常让幼儿做记录,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准备的材料相对简单一些,在操作中鼓励他,再想一想、试一试;对于能力差的幼儿,为他们准备的材料要适合他们,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实”就可以,如果发现他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与他一起完成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我经常会说“你太棒了!老师都没有发现”、“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棒”等鼓励幼儿的词语,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情绪,为幼儿下次参加操作活动奠定良好的情绪基础。例如:认识图形时,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张圆形的纸,让幼儿通过折折、比比、量量的活动,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通过幼儿操作、讨论认识了图形的特点后,再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是这些形状的,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还认识了半圆,还有的幼儿喊“老师我折出了扇子的形状”,很多没有预设的问题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也为后面的生成性活动做了铺垫,幼儿的兴致十分高昂。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我还注重把游戏法、情境法融入操作活动,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脚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应用能力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用数学,也都在用数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幼儿来园的一日生活中要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知识解答活动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能力。首先,要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水果店的水果是分类放置的,去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幼儿做操、用餐、午睡时引导幼儿看大时钟认识时间,孩子散步时引导幼儿数台阶等。教师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了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其次,可设置数学环境,开展数学区角活动。区角活动能针对幼儿的差异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它能弥补集体性教育的不足,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及时的帮助,体验成功的喜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环境。”例如,为了提高幼儿利用分类、排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区角放置了幼儿喜欢玩的扑克牌,让幼儿按数字大小,对相同花色的进行排序。经过仔细的观察,教师发现幼儿的操作方式各异:有的把扑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寻找,又慢又杂乱;而有的先按数字归类,再排序,或先按花色归类,再排序,速度相对就快多了。
三、让幼儿尽情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幼儿喜欢在操作中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就要在幼儿的操作材料上下功夫,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尽情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提供的材料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之能实现多项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考虑到材料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操作要求,提供的材料要及时进行更新,维持孩子探索的兴趣。教师要不断更新材料,不断整理材料,帮助幼儿在与其他同伴共同的操作中形成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新的材料要尽量接近孩子的生活,如娃娃家材料的创设,引导幼儿发现、交流家庭中的数字,并用某某孩子的家庭命名,阶段性交换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甚至手机号码。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购物、买菜等,或者与同伴交流父母上下班时间、自己早晚几点起床入睡……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与交往中,孩子们通过比较、验证、反省、认识自我、获取经验,促进了孩子互动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