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邯郸市第二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教学是一门课,也是一门艺术。就语言课阅读教学而言,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模式,当好教学的向导和总设计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悟情入境,陶冶情操。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阅读教学自来倍受大家的关注,。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教学就了改革的重点,因此,我就新课标审视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本身的一种需要。
著名作家余华曾感叹说:“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每个人都经历只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丰富多彩与个人经历的有限这对矛盾也只能在人的头脑中在人的想像中得以解决。而想像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阿根延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在人类浩繁的工具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无疑是书,其余的皆为人体的延伸,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是人视力的延伸;电话则是语言的延续;犁耙和刀剑则是手臂的延长。而书则完全不同,它是记忆与想像的延伸。”
总而言之,阅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所处的阅读需要层次,并启蒙和引导他们向更高一层的阅读前行。
2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说话的一种活动。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语文的阅读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修养,培育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水平……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学生更可以获得一种对真善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邀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应该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3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在新课标理念的审视下,我们应该看到,阅读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设疑问答教学,也不是教师为了得到既定答案而布置的讨论,更不是最后结论的水到渠成的铺垫。这种对话是多个主体间的多重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学生“教学相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尊重选择,鼓励创新;独自体验,感悟意蕴;设计问题,激发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3.1尊重选择,鼓励创新。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分析鲍西娅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评价她是一位聪明机智,维护正义、友情的女性形象,但偏有学生认为鲍西娅虚伪,过于精明,爱捉弄人,冒充法官,歧视犹太人。这时要给予肯定,表扬他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如果要学生与预设好的传统观点合拍的话,那实在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浇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
3.2独自体验,感悟意蕴。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3.3设计问题,激发探究。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这次课堂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