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月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成都610400
摘要:近年来,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新闻媒体为利益追逐受众,以致舆论“反转”或“逆转”现象层出不穷。本文试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对新闻反转现象的起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反转新闻的发展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改良建议,以期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舆论环境。
关键词:反转新闻;新媒体赋权;公共领域;沉默的螺旋;狂欢;海德格尔
一、反转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反转新闻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现象,是指在新闻报道或舆论扩散的过程中,出现的报道倾向、情感态度发生逆转的状况,最为常见的是新闻事件中受众态度的改变。2015年出现多起反转新闻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国庆期间“日本京都袛园中国老人碰瓷事件”,12月的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事件等均成为年度热点反转新闻。反转新闻越来越常见,反转速度快得让人惊叹。
“反转新闻”的共同特征是:吸引舆论眼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随着事件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发掘,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瞬间发生了180度的情绪大挪移。就像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一开始视频曝光后,网友谴责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但当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流出后,网友在网上争得面红耳赤,再次掀起舆论热议的高潮,舆论又开始炮轰女司机开车不守规矩该打。根据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为何新闻会发生逆转?网民又该情归何处?这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
二、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1.媒介环境。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延伸,报纸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而新媒体技术则是人类言论表达能力的延伸。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自身的低门槛和高开放性以及把关人缺失等特性赋予公众以更为普遍的媒介接近权。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UGC时代使公众获得了新闻发布的权利,进而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总编辑成为可能。权利和义务往往是相对应而生的,在良性的社会系统下,既不存在绝对的权利也不存在绝对的义务。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致使新媒体技术赋予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出现脱节。换而言之,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延伸了人类权利行使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延伸了人的非理性、暴力等人性的弱点的群体极化。这就意味着会媒介接近使用权存在被滥用的可能。这种滥用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体现为滥用人肉搜索,群体污名化,道德绑架等极端现象。
此外,在新媒介时代。大众媒介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往往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周围事物,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并采取行动适应环境。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具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也是新闻反转的祸首之一。
2.社会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媒介生态出现巴赫金所谓的狂欢化,从仪式到狂欢,人人追逐个性化和自我表达,自媒体的发展使狂欢达到新的高度,对于自媒体的使用者来说,人们原本就可能不在乎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在自媒体的表达中,人们需要是狂欢的话题和吐槽的机会。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就是人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自媒体亚文化和屌丝亚文化何其相似,网络亚文化是一场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两者都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的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草根文化展现出一场百花齐放的平民狂欢盛宴。而且,大多数人心中的窥丑欲致使网民对坏新闻存在一种心理期待,希望看到更多有戏剧性的新闻,这样一种文化宣泄的心理实则是对话语权的解构和重塑。这种巴赫金所谓的狂欢猎奇心理会给新闻记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她们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3.新闻专业主义。
我国的新闻媒介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属性。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新闻媒介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表现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一定程度上对媒介的运营和管理制约束缚,但媒介产品的公共性和商业性既相互矛盾也相互促进。但这一平衡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普及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在数家纸媒停刊的当下,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更是达到白热化。在碎片化阅读,眼球经济时代,争夺受众成为营生之道,制胜法宝。由此标题党、标签化叙事、新闻失实等违背媒介伦理的做法破“茧”而出,并一手促成反转新闻的全民大讨论。
媒体争分夺秒抢新闻,舆论热火朝天评是非,这本身是充满正能量的,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的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营造良性的舆论生态环境。追逐时效性本身无可厚非,但以真实性为代价换取,只会消磨媒体的公信力和受众的依赖度。从媒体到个人全面提升专业主义精神,是改善反转新闻现象的一剂良药。
三、反转新闻的嬗变
1.受众由被动转向主动。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报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产生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与作为物理人群的集群不同,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随着报刊的普及,公众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在反转新闻的引起各大媒体热议的同时,一些变化悄然发生。从12月份的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这一则新闻便可窥出一角。此案刚开始被一些媒体描述成大学生小闫在“自家大门外”或在“邻居家屋檐下”掏了鸟窝,在不知犯罪的情况下惹了大祸。不少网友认为判刑太重,国家司法有失公允。但几天后有网友晒出涉案人明知所逮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反复作案,出售所捕雏鸟牟利。网络舆情因此出现180°逆转,大批网民发出“法院判得对”的支持声音,舆论认为该大学生知法犯法,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在这一反转新闻中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闻的反转不同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论的导向不是由新闻媒体引导,而是在网友主动搜索信息,并在互联网这一公共领域共同探讨新闻报道是否属实。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受众出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而追逐信息并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受众对信息产生需求,并对社会热点事件在公众领域进行公开讨论,是公众意识转变的一个表现。“魔弹理论”的时代早已过去,受众由被动转向为积极主动。
2.公共领域的完善。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从民主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公共领域的理论,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公众在两微一端中不再有时空和阶级的限制,可以平等的参与公共事物的讨论。
在新媒体赋权的背景下,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全民时代。公众接近公共事务的空间和方式得到大幅拓展,两微一端的用户群增多,社会性媒体的影响大也逐渐增大,用户生产新闻(UGC)的时代来临,网民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增强,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新闻,解读不同人群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更熟练掌握了发布信息的能力,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广泛的讨论甚至掀起轩然大波,那位发帖用真实证据揭露大学生掏鸟蛋的真实情况网友便是促成舆论反转的关键。海量的信息供网民攫取,公共的平台以交流意见,作为公共意见的舆论代表大多数的声音和当权者抗衡,以维护公民的利益。
四、改进措施
1.避免“贴标签”。
每一次新闻反转,都是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使新闻媒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从2015年的这些反转新闻中可以看出,每一次新闻的反转,从本质上而言是标签的反转,话语权的反转,一开始的视频是男司机打人,打的还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女人,护弱心理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大多认为男人天生不该打女人。随之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曝光,舆论出现反转是标签的反转或者说话语权的反转,女司机大多被成为马路杀手,是一个被媒体选择性报道而污名化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男司机掌握话语权且经常把道路交通混乱归咎与女司机的舆论场中,女司机自然成为被网民讨伐的对象。同一个新闻事件,所贴的标签不同,舆论的态度就会不同,换一个标签,舆论又马上逆转。网民之所以会被标签牵着鼻子走,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手机,电脑,ipad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的替代物,伴随其中的还有阅读习惯的转变,书面阅读变成了电子阅读,深阅读向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转变。新媒体网站编辑为了迎合受众阅读方式。贴标签变成了赢得网站点击率的上上之选。二是因为贴标签的行为符合大多数网民的懒惰心理,事实往往纷繁复杂,往往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厘清来龙去脉,但贴标签的方法简单粗暴,可以帮助网民迅速的归类,不用过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避免反转新闻,应从杜绝“贴标签”做起。
2.提升媒体职业精神。
我国的媒体处于新旧共存,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求新闻完全真实准确非人力可为,新闻反转也很难百分百杜绝。唯有抽丝剥茧,分析各方缘由,合力拒绝新闻“打脸剧”。
首先,媒体应该从频繁发生的反转新闻中汲取教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准确。选择性的报道新闻事实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在获得高点击率的同时引起舆论哗然进而操控舆论的走向,这种做法就是欺骗读者,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报刊理论的应有之义,应坚决予以打击。
再者,很多新闻在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全部呈现,新闻媒体应该以专业精神及时跟进,对新闻线索抽丝剥茧,最终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一昧的抢新闻,时效性固然重要但真实性更应时刻谨记,例如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引热议,实则是女方担责,中国老太日本碰瓷网民大呼丢人,实则是老太确实被车撞伤。新闻媒体为追求速度片面报道,对舆论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3.提升网民素养。
网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变得极其关键,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我国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普通读者难以分辨真假。有些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吸引关注以满足其个人利益,或治病救人或纯属炒作。对于公众而言,面对一条新闻,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在其他网站上搜一搜新闻来源是否可靠,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完整,试着给事实的全部呈现多一点时间。
广大网民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应该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应该认识到互联网也是公共领域,同样要讲法治、讲道德,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和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遵守网络媒介准则。与此同时,网民需要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对媒体的使用能力,对新闻报道进行批判和反思,避免刻板印象和标签化阅读,最终实现还原事实真相。
4.改善舆论生态环境。
舆论,即是社会公众及群体对事件的态度和意见的表达,因此反转新闻的始作俑者,也是这个舆论场中的每一个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具有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征,群体情感和行为具有传染性,即从一个最初的提示开始,再通过群体相互传染的过程,暗示性的讯息很快就进入了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中。信息在群体中形成内爆,使群体开始丧失批判和质疑的能力。减少反转新闻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精神,避免标题党污染网络舆论生态,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政府监管部门和网民共同合力。新闻媒体应牢记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遵守职业道德,无愧于无冕之王的称号。
笔者认为:杜绝反转新闻可以将门户网站纳入新闻媒体的管理范畴,按相关政策给网络记者发布记者证,可以促使新闻记者自律,增强政府对新闻发布的监管,有效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翔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1.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TheCrowd【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DieSchweigespirale.【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黄宗智./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A】.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C】.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