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陶婉君李根杨卓张澜霖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产生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国内外资料为基础,随机筛选收集60例发生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存在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并存在过敏反应。结论: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应严格把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056-02

1.前言

非甾体抗炎药能够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作用,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退热止痛、抗炎降温、抗风湿、抗凝血等作用,因其缺乏激素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非甾体”。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已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多种发热及疼痛症状,及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软组织及运动损伤、各种炎性疾病的治疗。但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胃肠道、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损害,统计表明,近1/3的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者发生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本次研究依据临床治疗实践,试对其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及引发因素做一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2.一般资料与分析方法

随机筛选收集最少归因于使用1种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为19~68岁,平均年龄46.5岁。根据其临床资料,对非甾体抗炎药品分布、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等项目进行分析总结。

3.结果

3.1不良反应

入选病例中23例(38.33%)存在程度不同的恶心、腹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胃肠道损害者13例(21.67%),其中胃溃疡9例(15.0%),胃出血4例(6.67%);一过性肝损害9例(15.0%),胆汁淤积型肝炎3例(5.0%),肝坏死1例(1.67%);所有入选病例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肾功能损害,其中肾乳头坏死1例(1.67%);心悸7例(11.67%);再生性障碍贫血5例(8.33%);耳鸣并伴有轻度头晕头痛2例(3.33%),视力减退1例(1.67%);皮疹6例(10.0%),过敏性鼻炎2例(3.33%)。

入选病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未有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3.2使用药物分布

引起不良反应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安乃近注射液1例(1.67%),舒林酸4例(667%),布洛芬7例(11.67%),双氯芬酸8例(13.33%),阿司匹林10例(16.67%),塞来昔布13例(21.67%),对乙酰氨基酚17例(28.33%)。

4.讨论

4.1胃肠道损害

本次研究中,临床经验表明,胃肠道不适是临床用药中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多为腹痛、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胃肠穿孔或者出血,其导致因素多为非甾体抗炎药的滥用,其发病机制与非甾体抗炎药对COX-2的抑制作用有关,COX-2抑制药物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导致表皮生长分子分泌水平下降,促使胃黏膜层毛细血管收缩,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并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造成刺激,损伤胃黏膜,同时,还消耗贮存在组织内的前列腺素,对上消化道运动造成干扰,抑制黏膜碳酸盐的分泌,导致黏膜溃烂出血甚至形成溃疡[2]。由于该药物在产生抗炎作用的同时,也对胃肠道存在明显的刺激,因此存在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且应注意与食物同时服用或饭后服用,同时增加饮水,不宜饮酒及含有酒精的饮料,并定期复查便常规,检查是否出现潜血。

4.2肝脏损害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临床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均可造成肝脏损害,部分因用药后的肝脏超敏反应或机体代谢异常所致,少数则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毒性反应,其特点为潜伏期短,多为数天至数周,发生率高,并与剂量相关,具有可预测性。临床经验证实,布洛芬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及混合型肝损伤,双氯芬酸多表现为急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及罕见自身免疫特征的慢性肝炎;舒林酸则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炎,部分变现为混合性肝损害及未定型肝炎。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正确判断适用人群,并督促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4.3肾脏损害

临床经验表明,肾毒性是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使用的所有此类药物几乎均可造成肾衰竭,其原因在于非甾体抗炎药均可引起水钠潴留,抑制PG合成,对肾血流、肾脏上皮内细胞液、离子转运及肾内激素等反应产生调控作用,其临床表现为尿素氮、血清肌酐及钾水平上升,体重增加并伴有尿量减少所引发的末端水肿及高钾血症[3]。临床常见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及肾乳头坏死,本次研究中所出现的肾乳头坏死即在患者严重脱水时,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代谢物增加均对前列腺素的合成造成抑制,降低肾脏灌注及肾小球滤过率,诱发肾乳头坏死,对伴有严重心脑肾脏损伤的患者,其发生几率更高,因此伴肾脏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4.4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能增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心悸、高血压、下肢水肿等,其机制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前列环素的合成造成干扰,导致抗栓作用下降,破坏抗栓与制栓的平衡,增大血栓发生风险[4]。相关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药物使用剂量及疗程具有相关性,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合理用药。

4.5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包括听力及视力减退、耳鸣、头晕头痛、嗜睡等。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过量使用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布洛芬及舒林酸偶见有无菌性脑膜炎,其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密切关系。

4.6血液系统损害

目前所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均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延长出血时间,抑制粒细胞、血小板再生,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资料显示,安乃近、对氨基水杨酸等均能降低粒细胞及血小板再生水平,阿司匹林则可能导致缺血型贫血,因此若长期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定期进行血象复查,预防血液系统的损害[5]。

4.7过敏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皮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均与药物使用剂量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对于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不可使用此类药物。

综上所述,非甾体抗炎药在抗炎镇痛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应当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还应广泛深入地了解其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保证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洪淑超,曹任凤.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初探[J].安徽医药,2012,16(1):130-132.

[2]张念森.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37-38.

[3]朱九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J].药物与人,2014,27(10):45-46.

[4]谢建翔,牛丹.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3):47-49.

[5]田爱云,周莉红,刘红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6):838-840.